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台湾老人捐资修缮屈原墓 建庐守陵达7年
2014-06-02 07:01:2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亚平]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湘籍台湾老人陈之迈捐资900万元修缮屈原墓,建庐守陵长达7年——

  守护千古诗魂

  本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任胜 黄松柏

台胞陈之迈修缮并7年守护屈原墓。   徐亚平 摄

陈之迈先生建造的屈原碑廊。 徐亚平 摄

  “怀沙孤愤郁难平,千载犹传屈子名。常忆汨罗江上客,一篇珍重慰幽情。”“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因容纳了一具忠骨,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端午节前夕,记者在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冲里赵组,邂逅该市道教协会会长赵冬阳和当地村民陈孟雄,他俩正在屈原墓前上香。赵冬阳随后给台湾一位86岁的老人打电话,告诉他“屈原墓安好”。

  这位台湾老人是谁?赵冬阳为何给他打电话报平安?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谒屈子墓,拜屈子灵,读屈子宏文3小时

  从汨罗城驱车,沿汨罗江堤西行,过了楚塘轮渡后,就是“中华第一祠”屈子祠。沿祠后乡间路东行5公里,便到了冲里赵。

  一座巨大的牌坊闯入我们的视线。牌坊正上方,“屈子墓”3个镏金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徐徐走上20级大理石台阶,轻吟石柱上“读离骚吟九歌屈原汨水留傲骨;观渔父颂天问诗人宇宙贯英名”的对联,2000多年前在汨罗江纵身一跃的伟大诗魂的形象,立刻激荡在心头。

  大理石铺成的平台上,一座洁白的屈原塑像栩栩如生。这位在水中获得永生的诗人,峨冠博带,佩剑而歌,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2000余年的时空。

  第二级平台上,“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赫然入目。墓碑高1.45米、宽0.55米;墓上“清同治六年丁卯岁仲冬日重立”清晰可读。一道绿色琉璃瓦覆盖的矮墙,静静护卫着高约6米的屈原墓。

  沿矮墙外30米环形路,我们静静地瞻仰屈原墓。墓上,覆满青青小树和萋萋芳草。小鸟在翠绿里跳来跳去,婉转吟唱。

  两座碑廊,呈南北向拱卫在墓地东侧。南端是个名为“世坤格”的亭子,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镏金的《屈原列传》以及屈子宏文《离骚》、《天问》;北边是一条长廊,镌刻着《湘君》、《湘夫人》、《渔父》、《卜居》、《怀沙》等14篇屈原诗作及其译文。读一句古文,复念一句译文,满口生香,神清气爽。不知不觉,3个小时悄然而去。而“世坤格”里《陈之迈先生整修屈原墓记》,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震撼。

  修屈原墓园,建屈原碑林,台胞投资900万元

  陈之迈是何人?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他到了冲里赵?

  2009年5月29日,记者曾在冲里赵屈原墓前与陈老不期而遇。他告诉我们,他老家是湘乡市东凤乡晏家塘村,1928年生于长沙,1946年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1949年5月到台湾定居,退休后兴办实业。

  谈起屈原,陈老情绪激昂:“屈子虽被谤放逐,仍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身殉理想。我时常被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人格所震撼。我与屈原墓结缘,缘于一次旅游。”

  2001年清明,陈老赴汨罗瞻仰屈子祠,并到屈原“十二疑冢”(专家考证,这些墓冢均为大型楚墓。因原墓碑年代久远,风化失真,到清代重新刊立墓碑时,出于保护目的,将这12座墓葬全都立成了“屈原墓”)前逐一焚香祭扫。因年久失修,墓地破败不堪。

  “屈墓屈碑之兴衰,象征我民族繁荣与否。当今盛世,明德昭昭,褒风教之源,兴忠贞之祀,乃我等责任。”2002年暮春,陈老瞒着家人,毅然携巨资驻汨罗修屈原墓。

  陈老来永青村察看屈原疑冢时,还找不到上山的路。村民帮他披荆斩棘,找到了湮没在杂草丛中的屈原墓碑。当时他激动万分,觉得一颗心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了。他想尽快把屈原墓修复好。陈老说:“屈原墓是不该被人们忘记的。早在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到过曲阜孔林,规模多大呀,保存多么完整呀!孟林林地面积也近千亩。而屈子与孔子、孟子相比,毫不逊色呀!”

  陈老想,对屈原疑冢遗址不动,但墓四周可以美化,以方便后人瞻仰和凭吊。永青村负责屈原墓工程建设的赵细军告诉记者:“那年农历四月初二,陈老找我修整屈原墓,要求端午前完成任务。从开工日起,不管天晴下雨,陈老每天都在8点前赶到工地监工,任何细处都不放过。看到一个古稀老人,怀着对屈子的崇拜之情,尽己之力斥资修建屈原墓,我们觉得只有认真细致工作,才对得起陈老。”

  奇迹出现了。在汨罗市委、市政府及市台办、文化局、范家园镇的大力支持下,仅26天,屈原墓修复工程告竣:一级、二级平台与环墓游路建成,墓四周修筑了一条1米高的釉彩围墙。但由于过度操劳,陈老病倒了,住院一个多月。

  又是两年风霜雨雪,在陈老不懈努力下,屈原墓牌坊、祭奠广场、墓地公园、屈原碑廊先后落成,总投资达900万元。他稚童般笑着告诉记者:“待事情干完,老伴和3个儿子都理解支持我。”

  建庐守陵,传播屈学,老人7年陪伴诗魂

  屈原墓园修缮后,陈老心更重,情更浓了。他随即在墓南侧10米开外处建了一栋小楼“静庐”,毅然放弃天伦之乐,离别老伴儿孙,孤身一人“扎”在这里,守护着千古诗魂。

  这一守竟是7年。几乎每天清晨,陈老都要围着屈原墓转10圈;到祭奠广场走一遭,在悄无声息中和自己的精神偶像对视。他用温热的手,抚摸屈子墓前冰冷的琉璃;让敬仰的眼神,凝视墓碑上第一抹朝阳;用耿耿忠心,吟咏着巨人的诗篇。当游人散去,一切归于沉寂,老人才轻掩“静庐”……

  陈老守陵,也研习屈原文化。2007年端午,他倡议成立了汨罗江屈原文化研究会,自任会长。他表示,有生之年一定为屈原研究、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而竭尽全力。

  在“静庐”,我们看到了湖南大学教授帮他设计的“屈原文化古城”规划图。随着陈老的指点,我们看到屈原墓,东临红花并东山名寺,西连南阳和玉笥旧址,南依汨水与罗国故城,北望君山及岳阳名楼。陈老说:“据县志记载,这里还有屈原塔、屈原书院、烈女桥等遗址;周围分布着数百座大大小小的东周至唐宋时期的墓葬群;有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有流传数千年的龙舟竞渡等各种端午习俗。我的理想是建好屈原文化古城,设立一个屈原文化研究国际交流中心。”

  情系汨罗,爱播乡梓,陈之迈成冲里赵亲人

  在范家园镇提到陈老,乡亲们都说他和蔼可亲,还是个慈善家。赵冬阳介绍,陈老为汨罗累计引资达1亿元,仅学校就建了8所。

  一次,陈老路过红花乡,看到学生分散在居民家里上课,原来学校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而禁用。当地政府正急于筹资建校。老人很快引资资助了40万元。一年后,一栋面积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陈老两次前去看望师生。学校授予他荣誉校长,陈老感到很开心。范家园中学校长李国玉称,陈老曾拿出40余万元,为范家园中心小学建了一栋综合楼。

  说起陈老,冲里赵组老组长赵松柏感佩不已:“陈老帮我村硬化了一条长5公里、宽5米的公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他早把我们冲里赵当成了解情自己的家乡,组里村民家的大小事情,他都要到场。村民种的菜开园,总要先送给他尝尝。”

  栉风沐雨,积劳成疾。2009年9月,陈老因患糖尿病、冠心病不得不回台湾住院治疗。临行前,他把守墓的使命托付给了赵冬阳。4年多来,赵冬阳先后安排徐新兵、陈孟雄接力,“每天扫墓,早晚点香”。

  带着乡亲们的牵挂,赵冬阳去年5月专程到台湾看望了陈老。“祝老人健康长寿”,这是汨罗江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