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基层教育实践活动尤须"接地气"
2014-04-18 08:40:4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高福生]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基层教育实践活动尤须“接地气”

  高福生

  “越往基层,各种问题的表现也会越具体。对乡镇和村一级来说,教育实践活动就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要更加注重把群众关切作为解决问题的‘风向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日前在衡东县新塘镇与该镇干部代表座谈,就扎实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要求。(4月16日《湖南日报》)

  按理说,镇、村干部有着“接地气”的先决条件,最能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怨、所急、所盼,自己身上有哪些作风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上午九、十点钟来点个卯,下午四、五点钟就回了城的“走读”干部也多了起来,造成群众有时办事找不到人。对此,群众颇有微词。

  这次,徐守盛书记号准了部分镇、村干部群众观念淡漠的“脉”,点中了不良作风的“穴”。在扎实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要求镇村干部“讲农话、懂农事、干农活”,变“邮递员”为“服务员”,进百家门、知群众情,不仅是“传家宝”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基层作风建设“接地气”的不二之选。

  “接地气”才能“悉民情”。在群众关注的问题上,如果干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最终只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唯有时刻绷紧“民本”弦,念好“民生”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搭建好“出气”平台,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搭建服务平台,让群众“有话好好说”;搭建工作平台,让群众“说了不白说”,才能洞悉原汁原味的民情。

  “接地气”才能“解民忧”。“解民忧”必须远离形式主义,真正沉下身子,了解基层之苦、基层之需、基层之难,听群众“倒苦水”,把群众关切作为解决问题的“风向标”。于广大村镇而言,就业、看病、上学、社保、饮水、住房等,是目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民生难题,如果能一件件落到实处、办成最好,群众就会感同身受,与干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接地气”才能“暖民心”。基层党员干部,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把改作风的决心和成效体现在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上,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实绩上,是赢得百姓信赖,激活干群鱼水关系的务实举措。这把“金钥匙”用得好,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