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中国式办法”背后的自信
2014-03-07 09:39:3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伍少安] [责编:黄晓辉] 字体:【

  “中国式办法”背后的自信

  伍少安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领悟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就能梳理出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在谈及公众关注极高的医疗体制改革时,李克强总理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句话被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列为“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50句话之一;新浪网盘点了“政府报告最克强范儿的十句话”,这句话也位列其中。

  “中国式办法”之说,使“中国式”三个字从负面语境中向正面逆转,这相当于改写了民间关于“中国式”的定义。

  早些年,网络上动辄给我们身边的某种负面现象贴上“中国式”标签:凑够一撮人就走,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连吐痰陋习也被冠以“中国式吐痰”。“中国式”成为自嘲与调侃的代名词。

  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心理结构有很大关联。坊间嘲讽的一些“中国式”现象,事后证明并非中国独有。但这种流行语,泄露了国人在发达国家面前的不自信心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国民的心态也发生变化,以外国为标准参照物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减少,肆意给中国某种丑陋贴上“中国式”的负面标签,就失去了基础。逐渐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式办法”之类的褒奖式的流行语。在这种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信地说出“中国式办法”,实际上是对国民心态悄然变化的回应。

  医疗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但中国的医疗难题,只能用“中国式办法”来解决。照搬西方的做法,很难摆脱“东施效颦”的窠臼,中国亟待展开的医改如此,深化其他领域的改革亦如此。

  当“中国式办法”、“中国式智慧”之类的说法流行开来,人们就会发现,与以前相比,不只是国民心态的悄然变化,看待问题的方法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这种变化和趋于成熟、理性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