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滩头古镇看年画
2014-02-15 10:51:1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剑平 戴勤]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滩头古镇看年画

  本报记者 蒋剑平 戴勤 通讯员 曹良海

  过新年,许多地方以前有贴年画的习俗,含吉祥喜庆、避邪消灾之意。如今,年画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在隆回县滩头镇,有一对母子仍然坚守着他们的年画作坊。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四,记者驱车来到滩头镇。踏着积雪,走在狭窄古巷的青石板道上,时光仿佛倒流。在一栋并不起眼的老房子前,记者停下了脚步。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滩头年画现今唯一制作处。

  门开了,主人高腊梅老太太和她的三儿子钟建桐热情把记者迎进去。进得屋里,犹如走进了年画世界。不大的客厅里,四周墙上满是年画。最著名的要算那幅“老鼠娶亲”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过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其作为年画第一号藏品加以收藏。

  80岁高龄的高老太太看上去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其子钟建桐1965年出生,正值年富力强。烤着火炉,喝着热茶,我们聊起了年画。老人说,年画制作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她和老伴钟海仙打小就学习制作年画,可以说做了一辈子年画,对年画有割舍不开的深厚感情。“文革”时破“四旧”,各家各户制作年画的印版被收去烧掉,她和丈夫舍不得这些宝贝,悄悄留下了一些,被送去销毁的也事先拓印了下来。

  高腊梅介绍,改革开放后,她和老伴拿出封藏已久的印版和拓片,又开始做年画。在他们带领下,镇上年画作坊慢慢兴起,最多时有20多家,产品行销本省和贵州、广西等地。但好景不长,受新的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冲击,年画逐渐失去市场。到新世纪初,唯一坚持年画制作的只有“高腊梅作坊”一家了。

  眼看滩头年画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就要消失,县文化部门和高腊梅一家心急如焚。2006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找不到更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批准钟建桐和其在县自来水公司工作的二哥钟石棉带薪学艺,时间2年。2007年6月,县里还为兄弟俩举行了回家拜师学艺仪式,并呈报钟海仙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月享受800元传承费。同时,扶持镇上另2家年画作坊。

  钟建桐告诉记者,他和二哥学习年画技艺非常尽心,在2008年6月父亲去世前,就较好地掌握了自家制作年画的一些独门绝技。2010年,县里又给他1年时间向母亲学艺。现在母亲已把年画制作完全交给了两兄弟。钟建桐自信地对记者说:“这门技艺除了我妈妈外,镇上没有哪个能超过我了。”

  在钟建桐带领下,记者上楼参观了其作坊和他们兄弟新制作的一批年画。除了传统题材年画外,记者还看到了一套廉政题材的年画和迎接马年“马上有喜”、“马到成功”年画。钟建桐说,这2套年画是县有关部门出点子,并由县文化馆画家创作样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令人高兴的是,这2套年画今年初在北京“红红火火中国梦——中国首届木版年画展”展出,成为一大亮点,马年生肖年画“马上报喜”还被活动组委会选为活动宣传台历封面。

  高腊梅和钟建桐也不无忧虑。钟建桐说:“连本镇的老百姓也不买年画贴了,愿意要的我们就送一点。外销的也不多,现在一年就制作几千张,数量太少,只能保持开销。”他希望把滩头年画作为独具特色、颇有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收藏品推出去,让其艺术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