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2013-12-27 07:32: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银艳 徐琼 奉永成] [责编:彭彭] 字体:【

  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26日,毛泽东铜像广场成了红色的海洋,人们纷纷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缅怀伟人。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韶山毛泽东铜像。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这天清晨,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在寒风中迎候从全国各地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们。

  从记者身边掠过的一张张脸庞,或苍老、或年轻、或稚嫩,却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把年龄悬殊、遭际各异的人们牵引到此地?在他们心中,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流连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的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本报记者 刘银艳 徐琼 奉永成

  “40后”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

  受访者:朱俊娥,1949年出生,河北邢台人,退休工人;刘增琴,1945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农民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前的台阶上,朱俊娥和刘增琴手持五星红旗,让它尽情飘扬,两张历经风霜的脸庞笑成傲霜的菊花。两位老人都是第一次到韶山,夙愿成真,格外激动。

  今年64岁的朱俊娥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快言快语:“毛主席伟大呀!我们的幸福晚年是他老人家给的。”站在一旁的刘增琴老人补充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解放前我随父母流浪到山西等地,解放后我们才回到邢台,有了自己的家。”刘增琴此前还去过西柏坡,这次来韶山,她特地把在西柏坡买的毛泽东纪念像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

  刘增琴告诉记者,这次她们是随团乘长途大巴专程来韶山“给主席拜寿”的。32位团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她。乘大巴颠簸16小时后,她们于24日中午到达韶山。附近客房爆满,她们晚上只能睡在车上,为了节省旅费,就吃最便宜的快餐和方便面等。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主席故居、纪念馆等景点。这两天她们天天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参加群众自发组织的唱红歌、扭秧歌等纪念活动。

  “两位老人家还扭得动吗?”当记者笑着问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扭秧歌,扭不动摆个姿势也是个心意!”

  “50后”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

  受访者:王光胜,195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电视台退休职工、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顾问

  在毛泽东故居前坪,迎面走来一位气宇轩昂的老人,黑色呢大衣配上红围巾,还别了一枚精致的毛主席像章。他是12月21日就从山东过来的王光胜,约了七八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组成“朝圣团”。“主席120岁,属小龙,我今年60岁,也属小龙,与主席正好相差一个甲子,感觉很有缘分。所以,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一定要来韶山。”为了赶在清晨时分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费了老大的劲。

  “韶山来了很多次了,平时也常来,但在主席诞辰日,这是第4次来了。我们这一辈人,对毛主席非常有感情,没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创建的新中国,我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富足安定的环境。”

  退休后,出于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厚朴素的感情,王光胜搞起了红色收藏,“我的第一个藏品是1972年收藏的毛主席塑像,但大范围搞红色收藏与研究,是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后。搞红色收藏,收藏的是一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红色传统。”

  因为红色收藏,王光胜与毛主席的家人有了联系,“2003年,我向主席的家人邵华将军和毛新宇赠送了一尊毛主席塑像,10多年来便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时,邵华将军还委托王老找来雕塑大师,雕塑了5尊青年毛泽东的塑像,分别赠送给湘乡东山小学、毛泽东纪念馆等地。

  王光胜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看着革命电影,听着英雄人物故事长大的,对于近来一些非议毛泽东的言论,他们这些红色收藏家们也曾经讨论过,“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毛主席晚年所犯过的错误,主席自己也说过,功过三七开。”王老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但站起来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是个什么样,毛主席都要领导中国人民去探索,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光胜的这一次红色之行还没有结束,他透露,12月27日晚他还将组织这个红色收藏团队前往北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

  “60后”

  “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受访者:张振斌,196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

  从株洲到韶山的路程并不远,但张振斌觉得有点漫长。

  12月26日一大早,张振斌便带着家人,从株洲出发赶往韶山。“本来我这个年纪已过了容易激动的时候,但想到今天来给毛主席祝寿,来的路上心情仍然有点激动,不停地看表,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张振斌告诉记者,自己出生的年代,正是深受毛主席思想影响的时候,他学到的第一篇课文便是《毛主席万岁》。从那时开始,毛主席便成了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为人处世、思考问题的思路,一直受到毛主席的影响。

  “比如,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都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张振斌说。

  张振斌认为,毛主席是全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领袖,也是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小米加步枪的抗战,三年自然灾害等等,在这些巨大的困难面前,毛主席都能应对自如,从而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振斌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每当自己想退缩时,便用毛主席精神来激励自己,心里便会涌动出不断前进的动力。

  “70后”

  “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

  受访者:周亚明,1972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新湘评论》杂志社编辑

  26日上午11时,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碰到了和同事们一起来为毛主席敬献花篮的周亚明,他说他们杂志社有一个传统,每年都会组织来韶山缅怀伟人,“《湘江评论》是毛泽东1919年在长沙创办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刊物,《新湘评论》是毛主席1960年亲自批准和亲笔题字的党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我曾经了解到的毛泽东,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感觉离我们很远,最近十几年来,我对毛主席的认识更全面、更亲切了,他是可敬可近的伟人。”周亚明说现在的影视作品、书籍都立足于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像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很真实,“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感觉离我们很近,也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交友启事,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年轻人社交的准则;他在一师时许多生活习惯如坚持游泳、冬天洗冷水澡等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周亚明说他对毛主席的认识日趋全面清晰也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他是2007年调入《新湘评论》工作的,编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文章,也深深觉得毛主席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年轻一代好好学习,“毛主席创办《湘江评论》时,只是一个学生,但他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的现状。我们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而搞好各种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让中国更强大,就是我们现在的使命。”

  “80后”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受访者:陈锦聪 1985年出生,广东佛山人,佛山金属材料厂销售经理

  第三次来韶山,陈锦聪仍然怀着虔诚,从铜像广场一路缓缓而来,他不停地打开手机,记录下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人们,以各种不同方式缅怀毛主席的场景。

  陈锦聪告诉记者,小时候从抗日电影和语文课本对毛主席有了初步的认识,感觉毛主席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长大后,陈锦聪选择了营销行业,熟读了《毛选》,对毛主席的思想和丰功伟绩有了深刻的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陈锦聪,有点另类,他笑称,当很多同龄人都热衷网络文学时,他却对《毛选》和《毛主席语录》情有独钟,交谈中,他时不时地会引用上一句《毛选》中的经典语句。“在这里面,我能汲取到丰富的哲学素养,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12月26日,陈锦聪带领几个好友瞻仰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他觉得网上有些对毛主席的批评声音太片面。他说:“我们要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毛主席当初打下的基础,改革开放无从谈起,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从逻辑上讲都是紧密关联的。”

  “90后”

  “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受访者:易佳兰,1990年出生,大学毕业,株洲某公司员工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年轻的姑娘显得有几分羞涩:“到毛主席的故乡来纪念他,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天是公司组织的一次活动,遗憾的是没能和爷爷一起来。”她告诉记者,从小时候起,当过兵的爷爷就经常给她讲毛泽东故事、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军事战略思想。

  上大学后,小易结识的一些朋友和同学也很敬重毛泽东,有的还认真读完了《毛泽东选集》。大家在一起聊天,有时也会谈到毛泽东和他的功过、情感、生活等话题。小易表示,除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外,自己没有读过毛泽东著作,关于毛泽东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人、朋友的叙说以及自己对近现代史的一些了解。尽管社会上关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有不少批评,但她认为,那不能抹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卓越功勋,也不能改变她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当记者问到,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的现实意义何在时,易佳兰很认真地回答道:“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今天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怕吃苦,人生追求也比较狭隘,缺乏主席高瞻远瞩的大视野,为国为民的大胸怀。”

  “00后”

  “毛爷爷很节俭”

  受访者:刘夕微,2003年出生,湖南慈利人,慈利县一完小五年级学生

  10岁的刘夕微在12月26日这一天,做了一件她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当她的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她请假跟随妈妈一起来到了韶山,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这一天,来纪念伟大的毛爷爷。

  “毛爷爷是个很伟大的人。”站在毛主席铜像广场上,刘夕微轻声地告诉记者,她觉得毛主席还是一个慈祥、平易近人的好爷爷。

  以刘夕微的年龄,对毛主席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电视和书本中知道毛主席的,今天在参观了毛主席遗物馆、故居、广场等地后,她又有了新发现。

  “毛爷爷很节俭,我看到他使用的东西里,没有一样是贵重的,都很普通,并且他穿的衣服上很多都打了补丁。”刘夕微说,回去后,她要向毛爷爷学习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挑吃、不挑穿,只用普通的日常用品。

  ■记者手记

  民心就是座座碑

  徐琼

  斯人已逝,光华长存。在这场穿越历史的叩问中,我们发现,从总角稚子到古稀老者,从新锐少年到社会中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尽管对不同时代的人而言,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是不同的光影、色彩,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共识: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值得敬仰,他的革命精神应该传承。正是这一共识催化了人们心中的“红色情结”,激起他们缅怀毛泽东同志的热情。

  民心自有一杆秤,民心就是座座碑。在采访中,人们纷纷用“伟大”、“伟人”表达对毛泽东最朴素、最直接的认知。对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而言,他们也许缺乏对毛泽东科学思想的深刻认识,但却能从个人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性巨变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及其伟大品格的可贵,并使之成为一种正能量,生发出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他们感恩,因而更珍惜安定生活;他们感悟,从中得到创业启示;他们感动,由此激发奉献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