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徐亚平:党报记者不能睁只眼闭只眼
2013-12-02 06:58:4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蒙志军 苏莉 李继峰 徐典波] [责编:荆彩] 字体:【

  党报记者的担当

  ——记“中国十大责任公民”、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站长徐亚平

 

  徐亚平感慨:“保护江豚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江豚卫士——徐亚平。本报记者徐行摄

  11月29日上午10时许,一头江豚在洞庭湖畅游。本报记者 徐行 摄

  11月29日,徐亚平(右一)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展开洞庭湖水上巡逻,劝阻非法捕捞,守护江豚,保护渔业资源。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蒙志军 苏莉

  李继峰 徐典波

  “新闻在纸上,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站长、今年47岁的徐亚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奔走的路上,是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是洞庭腹地的江豚保卫之战,更是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从事新闻工作20余载,徐亚平一直奔跑在新闻的最前沿,讴歌壮美的洞庭和脚下的热土,用爱抒写责任,用真情告诉人们,什么是党报记者的担当。他写了不少好稿,斩获大奖无数:从中国新闻奖,到全国党报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等,各级各类新闻奖达100余件(次)。

  “余震不断,随时有生命危险。万一不幸,请你照顾我的小孩”

  ——担当精神:带领志愿团队急驰地震灾区

  走到回龙沟路段,路被埋了,走不通;退回来,却误入隆丰镇一“死胡同”。余震袭来,霎时山摇地动。这时,岳阳监狱政治处主任李剑来信息问安。徐亚平抱定了“牺牲”的准备,给李剑发出了一条托孤信息:“余震不断,随时有生命危险。万一不幸,请你照顾我的小孩。”

  在四川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这样的危险与考验有多少,徐亚平自己也记不清。他说,当时只是不断提醒自己,灾区需要我们关爱、抚慰,需要我们去尽记者的天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徐亚平成为我省第一个以志愿者身份到达前线工作的记者。他组织的“岳阳抗震志愿队”,成为我省第一支被绵阳市抗指派到安县前线工作的志愿队。

  李剑至今记得,震后第二天,他接到徐亚平的电话,向他寻求药品支援,电话中的声音十分急切。

  寻找药品的同时,徐亚平紧锣密鼓地招募志愿团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友、退伍老兵彭祥林。一个电话过去就是“你在哪里?”当听说“在公司”时,徐亚平吼道:“国难当头!只知道发财!”彭祥林立即响应:“5分钟赶到。”很快,9名专业志愿者集结了。同时,徐亚平致电报社领导请缨。

  2008年5月17日,岳阳志愿队急驰灾区。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有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徐亚平的想象。“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在颠簸的路上发回了赴灾区的第一条报道。他写道:“就是徒步,我们也要尽快抵达;就是徒手,我们也要尽力救援!”

  在抗震救灾中,徐亚平带领团队冒着3000多次余震,转战于德阳、绵阳、安县、北川、什邡等灾区,为绵阳高新区灾民点138名灾民、伤员看病、送药;在安县开展疫病防治和伤员治疗;对绵竹的孩子实施心理干预,给灾民送帐篷、食品。

  5月26日,徐亚平带队去彭州市68公里外的龙门山镇,寻访湖南防疫队。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徐亚平在稿件中写道:“我们行进得好艰难!云丛如海,俯望脚下,青崖碧树……我们的车队战栗而倔强地前行。”在一个滚石区遭遇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刚经过的道路。他们没有停下脚步。

  带着湖南人民的殷殷嘱托和党报记者的职责良知,徐亚平还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探寻生者的坚强和逝者的不屈,记录了那些营救、互助、关爱与坚强的感动瞬间,采写战地通讯“亚平在前线”13篇,同时应约在《岳阳晚报》、《长江信息报》发表通讯、散文10多篇,总计5万余字。

  他在新闻现场,笔录历史。震后,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如果江豚灭绝,我将负罪自沉于洞庭!”

  ——社会责任:为子孙守护江豚

  选择做党报记者,就是选择了奔波与忙碌,选择了勇敢与责任。

  今年10月12日,徐亚平荣膺“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生态人物奖”,是湖南惟一获奖者。此前,他还荣膺 “中国十大责任公民”、“2012最佳绿色组织奖”、“湖南十大公益人物”等奖项。

  这是对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党报记者的褒奖。

  长江江豚是全球惟一鲸类淡水亚种,是长江生态的“活化石”。2011年8月的一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官员韦宝玉辗转找到徐亚平,说的是盛世危言:“洞庭湖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其死亡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目前洞庭湖只剩100多头。”韦宝玉希望一直关注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徐亚平,能为江豚做点什么。当晚,徐亚平喊儿子谈话:“男子汉当爱国、爱环境、爱‘江猪子’(江豚在当地的俗称)。明早4点起床,一起下湖,抢救江豚!”

  自此,在做洞庭湖湿地保护志愿者16年后,徐亚平的记者生涯里又多了一项特殊使命:守护江豚!

  2011年末,在湖南日报大力支持下,徐亚平特邀新闻、教育、文化、科学界等人士及12位渔民,组建了我国民间第一个江豚保护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发表了《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成立大会上,首任会长徐亚平发誓:“如果江豚灭绝,我将负罪自沉于洞庭!”

  徐亚平办公室的书柜门上,显眼地挂着一套迷彩服、一盏头灯,地上搁着一个大大的迷彩包和一个棒槌。徐亚平把巡湖称为“打仗”,打的是保卫江豚、狙击非法电捕鱼的白刃战。

  今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尽管严寒,他一定要下湖看看。

  11时许,他赶往扁山架的渔民家调查,途中发现有人非法电捕鱼。他立刻带领志愿者彭祥林、郭跃佳、何大明等人跟踪并摄像。他一边通知岳阳市渔政站前来执法,一边追击至趸船,发现船上有满仓的鲤鱼、草鱼。他立即查证发热的电机。13时11分,他从一条船跳到另一条船时,不慎踩空摔倒,腹部被船舷剧烈撞击,当场昏迷。紧急送往医院后,专家会诊为“肠穿孔”。经过近10个小时抢救,才转危为安。

  正月初八深夜,老友周志国为徐亚平陪床。大伤未愈的徐亚平惦记着仍在巡湖的战友们,辗转难眠。为了减缓他的精神压力,周志国含泪吟诗一首:“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尽管差点搭上性命,徐亚平对江豚的爱依然不减。2012年,在湖南日报开设了《拯救江豚——亚平手记》专栏,已发稿39篇;建立《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网》,还负债100多万元在平面媒体和长江、洞庭湖大堤、岳阳市区发布25个公益广告。他在新浪、腾讯、搜狐开设3个名为“江豚徐亚平”的微博,宣讲江豚,网友们亲切地称他“江豚爸爸”。

  有人不理解,说他是个“疯子”。保护江豚,徐亚平真有一股“疯劲”。长江镇江段是20头江豚的栖息地,但这片水域已被规划为深水航道,江豚生存环境面临毁灭。今年6月27日,徐亚平随湖南日报新闻考察团到江苏考察。当晚,大巴从苏州前往南京。深夜,趁短暂停车,徐亚平偷偷“溜”下大巴,摸黑一个多小时走下了高速公路,又驱车近两个小时赶往镇江,和等候在此的南京、镇江、连云港等地志愿者,彻夜磋商保护江豚的方案。28日清晨5点,他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回南京,挥笔写下稿件《镇江20头江豚命悬一线》,天一亮便找到当地媒体,希望他们大力呼吁。

  徐亚平和他的团队,得到中科院豚类专家王丁赞许:“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大大减缓了江豚灭绝的步伐。”

  “党报记者不能睁只眼闭只眼!”

  ——忧乐情怀:用文字为弱势群体呐喊

  洞庭湖边生长的徐亚平,始终满腔忧乐情怀。他常说,新闻工作者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写顶天立地的报道”。

  1998年,长江湖南段岳阳七弓岭大堤发生崩岸险情。岳阳长江修防处负责人找到徐亚平“诉苦”:大堤年久失修,苦于无钱修缮。长江大堤一旦崩塌,后果不堪设想,大堤的维护仅靠岳阳市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深入采访之后,徐亚平挥笔写下《岳阳难撑长江崩岸危局》等稿件,呼吁上级部门引起重视。报道发出后,反响强烈。国家下拨岳阳长江治理投资3.4亿元,使长江防洪体系得到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湖南段)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透露,随后5年,长江防汛抗洪的减灾效益达到7000亿元。

  2000年6月18日,长江发生农药货船倾覆事件,徐亚平火速赶往一线采访,先后发表独家系列报道13篇,首篇见报当天,时任交通部长黄镇东即电示长江港监局“迅速研究打捞方案,坚决排除污染”。岳阳市环保局在随后的3个月里,每天监测一次长江水质,监视性监测坚持了整整一年。

  “恐怕没有哪一条乡村公路,像平江县平(江)虹(桥)路这样揪人心痛了!”2004年,徐亚平在平江采访时,与这样的一条路“结缘”。

  平虹路纵贯平江正中部。平江老区曾为中国革命牺牲了近20万优秀儿女。这里山势险峻、交通闭塞,每到大雪封山,便与世隔绝,山货运不出,打工仔回家路难行。多少年来,百姓强烈要求打通平虹路。

  这条路长63公里,1999年5月动工修建。在申报立项时,因故未能获准,县里又拿不出钱来,因此耗时5年有余,历经两任县委书记、县长努力,只修成42公里砂石路,尚有21公里未能动工。

  得知这一情况后,徐亚平以内参的形式,为老区百姓呼吁支持。他在文中疾书:“平江对中国革命的牺牲和贡献都是巨大的,怎么支持都不为过!”这篇内参受到时任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关注,最终平虹公路获得财政部资金支持,得以修成。

  岳阳特力商城小区由深圳特力房地产岳阳分公司建设,1997年竣工。然而,当480户居民欢欢喜喜搬进新房两年后,却震惊地发现:所有房屋均未通过质监质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基础沉降,墙体裂缝,屋顶漏雨,设施损坏……经权威部门鉴定,30栋房子栋栋是危房!2001年,走投无路的居民们找到了徐亚平。徐亚平听后拍案而起:“对这样的事情,党报记者不能睁只眼闭只眼!”他立即前往实地走访调查。居民刘文忠回忆:为了搞清楚问题,徐亚平前后到实地去了二三十次,撰写多篇报道。连续10年的关注,最终促成法院公正审理此案,480户居民获得拆违还建或应有赔偿。

  揭露岳阳廖家坡强奸幼女案,组织救助拾荒上学的特优生雷凤英的爱心接力,发起“皮育华该不该评烈士”的讨论……徐亚平始终关注社会底层,撰写了大量民生新闻,用文字为弱势群体呐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编辑董岳林这样评价徐亚平:“他是一个热血沸腾、满腔正义的人,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党报记者。”

  【记者感言】

  一腔热血担道义

  蒙志军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20余年如一日,徐亚平始终牢记责任重于泰山。面对大灾大难,他第一时间奔赴灾难现场,作为志愿者参与救灾的同时,用新闻抚慰伤痛,用责任笔录历史。他不忘社会责任,以“负罪自沉于洞庭”的决心投身环保,为江豚不惜流泪洒汗,更不惧流血。他心中有爱,笔下有情,用“顶天立地”的报道,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他的心与老百姓息息相通,关爱底层,扶助弱小,倾注一腔热血为民鼓与呼。

  新闻只有融入了责任、使命和真诚,才能走进人心,赢得公信。徐亚平用行动告诉我们,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就要铁肩担道义,为党为人民立言纪事。从徐亚平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一股热流涌动和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