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本届全运会我省再进十强形势严峻
2013-08-26 07:40: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原平] [责编:彭彭] 字体:【

  体育转型正当时

  ——写在湖南体育代表团出征第十二届全运会之际

  本报记者 苏原平

  

制图 张杨

  两天后,湖南体育代表团将挥师北上,征战即将在辽宁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经过紧张备战,我省老将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涌现出一批新的冲金选手。我省体育代表团目标是力争再进全国十强,但形势异常严峻。全运会令人瞩目,运动员夺金固然可喜,但我们要透过这个舞台,探索我省体育在新的形势下未来发展之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转型。

  上篇:竞技体育探索精兵之路

  再进十强形势严峻

  本届全运会,我省共有249名运动员获得参赛资格,将参加16个大项、136个小项的角逐。与上届全运会相比,出线运动员增加了46人,出线小项增加了14个,有效地扩大了参赛面。

  但是,本届全运会也是我省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全国体育先进行列以来,遇到的最为困难的一届。由于我省从伦敦奥运会带入全运会的金牌仅有2枚,远远落后于一些主要竞争对手,要实现“力争再进十强”的总体目标,我省必须拿到18至20枚赛会金牌。这是我省参加历届全运会以来的最高指标,也是全运会历史上我省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

  第十届、第十一届全运会,我省夺得的赛会金牌均为13枚。在参赛大项不增加的情况下,我省要新增5枚金牌,必须充分挖潜,实现新的突破。

  省体育局局长李舜表示,“总体上看,我省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还是偏少。”第十二届全运会总共31个大项、350个小项,我省获得参赛资格的项目仅为一半,三分之一的项目没有开展或者不具备实力。目前,我省有的优势项目已不再具有优势,跳水项目后继无人,体操复兴之路艰难沉重,羽毛球缺乏拔尖人才,就连一向人才济济的举重也开始呈现出队伍老化的趋势,面临越来越多强队的挑战。

  从全运会备战情况和全国各省市区的发展态势来看,本届全运会我省再进十强虽有希望,但也有可能面临复杂局面跌出十强。竞技体育的不可预测性,注定了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竞技体育20多年来长期保持全国十强水平,已属不易。同处中部的湖北、河南等以前与我省实力不相上下,但早已跌出了全国十强,至今都未翻身。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以曲线运动形式向前运动。保持了20多年高水平的湖南竞技体育,有可能在本届全运会后进入一个困难的调整期,甚至低潮期。为了尽快完成调整,缩短低潮期,我省必须尽早制定未来体育发展之路。

  探索精兵之路

  “经过本届全运会的检验,我省将进一步摸清家底,优化结构,调整项目布局,探索一条竞技体育发展的精兵之路。”李舜表示,我省竞技体育总的发展思路,应该保持适度规模,突出湖南特色,打造一批真正的精兵项目。要改变目前精品项目不精,尖子选手不尖的状况,我们必须通过“强基拓优”工程,将举重、羽毛球、体操、游泳、皮划艇、赛艇、射击、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重点项目做大做强做精,并从中进一步挖潜,拓展新的夺金点和夺金面。同时加大在省、市州、县的开展力度,形成一条龙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促使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从而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队伍,确保我省的优势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李舜表示,全省业余训练不能一味铺摊子,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各地实际,也要走精兵之路,确定发展重点项目、特色项目。一个县要集中力量抓好1个项目,比如安化的羽毛球、宁远的举重等,一个市州集中力量抓好5至7个项目,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起“层次不同、定位清晰、梯度衔接”的后备人才队伍。

  推进竞技体育转型

  本届全运会,我省参加了篮球男女青年组和女子成年组预赛,其中青年男队以明德中学为班底,青年女队以雅礼中学为班底组队,这是我省竞技体育与学校联合办队的一次尝试,也是我省近6届全运会以来首次参加三大球项目比赛。

  体育是一项高度社会化的事业,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竞技体育转型,加大改革促进社会化。当前,我省竞技体育社会化虽然有了一些尝试,但步履维艰,起色不大。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绝非体育部门一家能做到的,必须依靠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逐步推进高校、企业、协会联合办队,开辟具有湖南特色的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道路。

  我省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企业联办省专业运动队,共建省队训练点。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把省专业运动队打造成城市发展和企业宣传的亮丽名片。2006年,省体育局与湖南广电集团携手成立省乒乓球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金鹰乒乓球俱乐部,迈出了我省乒乓球职业化、社会化的第一步。

  目前,省田径队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省羽毛球队与湘潭大学联合组队,省赛艇、皮划艇队与南华大学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据了解,这些运动员的学籍在大学,但编制、日常训练和生活在省队。运动队没有真正融入到大学,是因为高校的教练员队伍并不雄厚,训练条件和设施并不完善,也不具备体育科研,难以形成高水平训练。

  “体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后,20多年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我省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好顶层设计,突破发展瓶颈。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招生选拔、人才培养、经费投入、考核奖励等方面实施联动,给予政策支持,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办学办队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教结合之路。

  下篇:全民健身回归体育本质

  第十二届全运会提出了“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主题口号,揭示了全运会将向群众体育倾斜,促进体育转型,这对我省未来体育发展很有启迪意义。

  竞技体育服务大众

  举办全运会、奥运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正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国人最大的非物质奥运遗产,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要从举国体制抓金牌,向注重民生体育转变的一个信号。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狂揽51金,以及我省竞技体育20多年来长期保持全国十强,人们对金牌的渴求已经淡化,更关注如何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发展竞技体育,就是要服务大众,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提高身体素质。”李舜表示,如果缺乏深厚的全民健身土壤,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突破又为全民健身形成了激励,注入了活力,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早在3年前的第十一届省运会上,我省就推出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9个成年组项目,让广大企事业单位组队参赛,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和参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发展体育运动,不能唯金牌论。唯金牌意识使得竞技体育功利化,造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我省应以此为契机加快体育改革,以体育惠民为根本目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全民健身中,实行“全民体育”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社会,让百姓切实享受到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

  “三纳入”促进体育转型

  经费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开展的一个瓶颈。

  为此,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三纳入”的要求,即把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我省仅有长沙、衡阳、湘潭、常德等市州的“三纳入”工作做得比较好。

  目前,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三纳入”落实不到位,群众体育经费仅靠体育彩票公益金一个资金来源还远远不够。

  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我省各级政府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认真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在经费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将“三纳入”落到实处。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制订推进体育产业化的相关政策等,吸引民间资本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体育回归社会,全省各级体育部门应该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法,着眼于全民健身,从以往的“包办”体育转向“服务”公共体育,加快推进亲民、便民和惠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使百姓真正获得体育发展的成果、体育参与的机会、体育创造的空间。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体育场馆建设的滞后仍是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短板。目前,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687平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值1.03平方米。

  面对巨大差距,李舜表示,我省将制定体育设施进社区标准,加大城市社区和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逐步向公众开放。

  根据《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全省50%的市、县将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全省将进入体育设施建设的高峰期。然而,一些地方对体育场馆贪大求全、盲目建设,规划时“先天不足”,造成场馆远离居民区,使用不方便。真正能够大范围方便百姓健身的,是具备各种功能的小型体育场馆设施。在规划建设中,必须以民为本,将体育场馆设施建在百姓身边。我省还要出台法规,将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场地建设纳入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体育设施场地不达标者不能通过竣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