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考试“绑架”了什么
2013-08-23 05:23:2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彭彭] 字体:【

  考试“绑架”了什么

  欧阳金雨

  8月20日,长沙8.1万名初一新生参加分班考试。各学校大门外,家长挤得水泄不通,送考阵势不亚于中考、高考,几乎成了一道五味杂陈的“风景”。(8月21日《长沙晚报》)

  此前,有媒体报道,为应对这一考试,长沙11岁伢子潘阳(化名)暑假补习22天,花费近万元。据悉,类似小潘突击培训的小孩,不在少数。

  又是考试,又是以考试成绩的名次录取。然而,这样的分班测试,在学生看来甚至只能称得上是小考。日后,他们要承受的各式各样的考试,数量之多让人难以想象。难怪有人会发出感慨:我国教育教学的许多环节,已经不同程度地被考试“绑架”了。

  被“绑架”的,首先是学校的日常教学。相信许多人都很熟悉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列知识点,学生台下背起来;老师考前划重点,学生备考按图索骥。教,是为了考;学,也是为了考。本是测验学生的手段,如今却成为了教学的最终“归宿”,这显然是一种教育观的倒置与错位。

  被“绑架”的,还有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现在的小孩书柜上一溜儿都是教辅书籍,学校之外的时间,被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占去。考试、升学的压力,让孩子错失了多少童真,扼杀了多少天性。

  同样,被“绑架”的还有无数家庭。前几日,一则“在北京,养孩子至少要276万元”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虽经权威媒体认定,这种算法有所夸张,但新闻热炒的背后,透出的是人们对家庭生活成本升高的集体焦虑,而教育成本的一路攀升,是多数家庭不堪重负的症结所在。现实中,为让孩子“读好书”,确实有不少家庭不惜“拼爹”、“拼钱”甚至“拼命”。

  一场考试,能“绑架”如此方方面面,究其原因,唯考试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始作俑者。而社会上的唯学历论,用人单位招聘时非“211”、“985”学校不录用的用人导向,无疑催化着这种功利性的教育。

  表面上看,考试“绑架”的是学校、孩子和家庭,从根本上说,却在“绑架”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