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长株潭:世界级成果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2013-08-18 22:33: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颜卫东 尹文辉 任彬彬] [责编:荆彩] 字体:【

  描绘长株潭“自主创新地图”

  在“自主创新”的版图上,位于湖南中部、方圆2.8万平方公里的长株潭三角形地带,浓墨重彩,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称之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长株潭是湖南的发展引擎。何谓“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在长株潭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哪些值得骄傲的事?长株潭的自主创新和国内其它区域相比有哪些特点?如何引导统筹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整合?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热情?本报在今天?版刊登《“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深度解析》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世界级成果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长株潭自主创新呈现精彩现象

  带动全省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十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年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一

  本报8月18日讯(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颜卫东 尹文辉 任彬彬)8月底,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煤矿建井模式的“地下巨无霸”将从长沙启程,运往内蒙古新街台格庙矿区进行地下作业,创造煤矿开采的奇迹:仅建一口井开采此煤矿,就可节约50年开采时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这台由中国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是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和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等一样,成为了长株潭自主创新的又一张“超级牌”。

  位于湖南中部的长株潭地区,在区位优势等资源条件不很突出的情况下,近年来取得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涌现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企业,进而带动了湖南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快速提升。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称之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精彩纷呈,2007年以来,全省1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国家奖励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其中七成以上的成果来自长株潭地区。“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相继领跑全球超算速度,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世界水稻大面积单产纪录,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世界最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机、世界运行速度最快列车的牵引电传动系统、世界人工干预最短的无人驾驶车等“世界之最”接连出现,炭/炭航空材料、激光烧结3D打印机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神十”用传感器和特种电缆、“蛟龙”号“岩芯取样器”、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耀眼世界。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长株潭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136家,占全省的2/3。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从成立到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十强,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长沙高新区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湘潭矿山装备等产业集群依托核心技术竞争力,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行业中心。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风电装备、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在长株潭地区科技创新“引擎”的带动和支撑下,湖南综合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12年湖南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0位,比2007年上升6个位次。创新绩效从2009年的17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8位。

  正是这一“引擎”强有力的牵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2012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列全国第一,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514亿元,实现增加值3317亿元,同比增长20.4%,比GDP的增长快9.1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长株潭“化茧成蝶”

  本报评论员

  “长株潭”,正在从单纯城市群的单向概念,向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多维扩张、伸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强调,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这是实现中国梦,续写中国辉煌的唯一途径。

  作为助推湖南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引擎,长株潭正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其影响力、辐射力开始向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渗透、传递。

  追寻从“湖南生产”到“湖南研制”的轨迹不难发现,发生在长株潭这块土地上的任何巨变,都将引来各方关注。前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中两处提到“湖南速度”,其所指就是湖南的高速列车与高性能计算机。

  当然,这远不止湖南引来全球关注的全部理由。

  在长株潭这一区域内,诸如C/C航空制动材料、超级杂交稻、全球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以及在居全球前列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国内首台激光烧结3D打印机、宇宙飞船传感器和特种电缆,“蛟龙”探海时配置的岩芯取样器、世界人工干预最短的无人驾驶汽车等高新尖端产品聚集于此,共同构筑起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

  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在科技资源和基础条件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湖南走出了一条富有“湖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世界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独具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12年我省创新能力跃升到全国排名第10位,创新绩效从2009年的17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8位。

  “长株潭现象”的形成与崛起,发轫于先进的顶层设计。早在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便确立了“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主导战略,自主创新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共识;去年2月,湖南正式出台《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创新型湖南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社会协同创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超前的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营造出湖南从上到下崇尚创新的氛围,奠定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坚实基础。

  “长株潭现象”之所以化茧成蝶,关键在于抓住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在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湖南大力推进“知识资本化、成果股份化”,在全国率先实行“两个70%”的政策,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让科技更有效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创新地从政策层面为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持。

  稳步推进创新型湖南战略,让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蒂落瓜熟。在致力于创新型湖南建设中,湖南决策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政策;创新金融服务和科技投融资体系,为轻资产、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战略举措来落实。正是有了这些坚实的支撑,才夯实了长株潭乃至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回首过往,长株潭有过自己的辉煌;展望未来,她既是湖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核心极,同时肩负着两型社会建设排头兵的重任。自主创新,长株潭责任在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