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践行群众路线 全力抗旱救灾 > 正文
众志成城伏旱魔 “水窖在,心不慌”
2013-08-13 23:46:5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信松 肖军 黄巍 刘也 李寒露 段云行 贺威] [责编:荆彩] 字体:【

  隆回县近20万人饮水困难,110个干旱死角村需要送水,县里5台送水车杯水车薪,有的村要7天才能轮到一次,缺水的村庄急需送水车支援--

  水,村民最渴盼的东西

  本报记者 胡信松

  通讯员 罗佳成 曹良海

  8月12日,太阳依旧,高温依然。

  “再不下雨,村民饮水都难保了。村里的井基本干涸,送水车要5天才能来一趟,现在水比油都珍贵。”隆回县周旺镇石鱼村党支部书记肖辉嘶哑的嗓音,疲惫的眼神告诉我们,这个干旱死角村,在这个苦夏经历的煎熬。

  走在村间小道上,放眼望去,焦黄的稻田,晒得黄白的玉米地,空阔的田野上不见人影,连狗都不知躲到哪里乘凉去了,让这个近900人的村庄,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抗旱保苗从7月中旬就基本放弃了,没有水再费力也是徒劳无功,村里380亩水田,还有点收成的就剩10多亩,如果5天内不下雨,也没得救了。如今只保人畜饮水。”村主任彭为清介绍。“现在村民都呆在家里,气温这么高,又没水洗澡,太阳下出身汗,难受!”

  “昨晚协调1组和9组的喝水问题,到夜里11点多。”肖辉说。原来,两个组共用的一口水井,还剩一点水,规定每个组挑一天,每户只准挑一担水,可有的多挑了,就产生了矛盾和口角。经协商后由村里和各组派一个代表24小时守水。

  “现在不是有送水车吗?”记者问道。

  “要送水的村太多,根本忙不过来。”正在村里帮助抗旱的周旺镇镇长刘朝晖满脸无奈地告诉记者:“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周旺镇,今年春旱连夏旱,从4月5日开始只下过4次雨,全镇37个村,现在要送水的达15个,县里只有5台车,根本顾不过来,上次县委赵湘明书记现场办公,特批镇里买了一台5吨的送水车,可一天也只能送两个村。送一轮要7天。”

  “每天电话最多的都是要求送水的村干部,凌晨一两点还有村民打电话,镇里只能想尽办法保人饮水,同时组织力量打水井。”已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的刘朝晖,手上脸上晒得红黑,有明显的黑眼圈,虽然一脸疲倦,但对送水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帮村民找水送水,让每个村民有水喝是镇里的头等大事。”

  隆回县水务局局长张治稳介绍,今年6月25日以来,该县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发展迅猛,全县2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截至8月12日,全县河溪断流91条,小Ⅱ型水库干涸76座,90%山塘干涸。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50.1万亩,干枯绝收面积8.6万亩,已造成19.87万人、7.4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特别是110个干旱死角村,3万人需要送水,而县里5台送水车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送水需求,压力很大。”张治稳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县里正在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请求支援。”

  在雨山铺镇的文仙村、横板桥镇的罗子团村、桃洪镇的观音村,记者看到的都是干涸的水井、龟裂的山塘和断流的河溪,村民们议论最多的是何时送水车会来,何时下雨。

  周旺镇石鱼村80多岁的罗致玉老人苦笑着告诉记者:“我都好久没痛痛快快洗个澡了。”

  水,成了夏秋之交村民们最渴盼的东西。

    【链接】

  乡亲们要放水灌田,她要蓄水保鱼;水井干涸,喝水成了大难题。大旱面前,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选择令人敬佩——

  文彩云的选择

  本报记者 胡信松

  通讯员 曹良海 周海鹏

  8月12日下午,隆回县雨山铺镇文仙村村民文彩云,来到自己承包的鱼塘,站在开裂的塘底,望了望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

  “由于旱得太久了,现在鱼塘的水都放干了,如果再不下雨,不知水稻能不能保住。”文彩云的话里透着丝丝焦虑和担忧。

  文仙村地势高,难以蓄水,村里又没有河流经过,村里几百亩田都是靠山塘灌溉。

  “自6月底以来这里就没下过一滴雨,持续干旱,使山塘干涸,人畜饮水和田间灌溉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文仙村党支部书记肖明祥说。

  罕见的干旱也使文彩云陷入了两难境地:乡亲们要放水灌田,她要蓄水保鱼。

  “吃饭比养鱼重要。”尽管鱼塘是自己每年2000元承包了的,但看到快要干裂的稻田,7月15日,她毅然决定放水保田。

  “年初投放的鱼苗眼看已经长到20多公分长了,却没有办法保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喂养的鱼漂浮在水塘里,文彩云心里十分痛惜,“如果到年底,这塘鱼至少可以卖一万多块钱,最后,只卖了千把块钱,连本金都没有收回。”

  肖明祥告诉记者,文彩云家其实并不宽裕,平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在外打工和丈夫打点零工,收入微薄,一家7口还挤在1988年修建的老房子里,她自己又患有椎间盘突出、颈椎炎等疾病,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去年她还投入一万多块钱对鱼塘进行了清淤,本来以为靠着鱼塘的鱼能在今年底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

  然而,最令肖明祥敬佩的是,文彩云出资挖的一口水井解决了村里近300人的喝水问题。

  “7月初,我们这里就没有水喝了,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大家都要到三四里远的地方挑水。”肖明祥说。

  文彩云家也一样,没了水喝。当时,她手头拮据,只有卖鱼所得的千余元钱,于是,她和远在浙江打工的儿子商量,要儿子寄钱回来打井。儿子很快给文彩云寄回来一万元钱。有了资金后,文彩云立即请来打井队选址打井。

  刚开始,打井钻头钻进40米深都没出一滴水,打井工人劝她放弃算了。

  “当时是冒了风险的,如果没出水,我这钱就全浪费了。”但想到自己和乡亲们要到处找水挑水,文彩云咬了咬牙:“继续打,一定要打出水为止。”

  当打到50来米深的时候,已经出水了,只是水量不大,但供自家用已经足够了。

  “井打得越深,出水量越大,或许还能供邻居们喝。”于是,文彩云要工人继续向下钻。

  当打到58米深的时候,钻头再也钻不下去了。

  “现在这么大的水量足够你们一个村用了。”打井工人的一席话让文彩云吃了定心丸。

  “打井、买水泵、水管再加上伙食费花了1.2万元。”文彩云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

  大家有水喝了,水井附近的水稻也得救了,但是文彩云自己种的三亩多田却因离水井太远,无法灌溉,全部干死了。

  “这口井水量充足,24小时都抽不完,以后我们再也不要为喝水发愁了,花的钱值!”58岁的文彩云脸上绽开了笑容。

  “水窖在,心不慌”

  本报8月13日讯(记者 廖声田 通讯员 赵威 彭慕鸿)连日来,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枫香岗乡麻空山村、慈利县象市镇走马村、桑植县官地坪镇中坪村等地,记者发现,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建有水窖,尽管旱情持续,村民生产生活依然正常进行。

  从2009年底开始,张家界水利部门投入500余万元,采取“分户建窖,田间蓄水”模式,在4县、区的8个村示范建设抗旱水窖近1000处,雨水丰沛季节集雨蓄水,干旱季节用于抗旱。小水窖能一年四季留住雨水、泉水,“把小水攒成大水用,把混水变成清水用”,被当地群众称为“保命窖”、“幸福窖”。今年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干旱,山村这批小水窖大显神威,基本解决了近5000人和810多头大牲畜饮水问题,90%以上的村组抗旱水窖现在尚有存水,部分水窑还可维持1个多月。

  党员守夜

  本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吴炳 尹容博 欧雯琴

  8月12日晚,太阳散发的余热仍然烘烤着大地,记者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

  村里阳烂河边的田坎上,摆放着3台潜水泵和1台抽水机。借着手电筒光,看到守在机子旁边的老党员杨秀呈满眼黑眼圈。一旁的村支书杨保军说:“他负责抽水半个月了,由于要看管机器,每天晚上都要守到凌晨2点多。” “村民大都不会管机器,我们召开支部会,发动全村12名懂机器的党员负责晚上守夜抽水。”村委会主任杨秀云说,从7月13日开始,村里就把全村18台潜水泵和1台消防机动泵都用来抽水抗旱,每隔三四天,就召集负责守夜的党员把机器检修一遍,再把机器分到重灾区抽水。

  为了保证高产水稻示范区丰收,村里唯一的消防机动泵也被用来抽水。负责守夜抽水的党员杨进勇告诉记者:“晚上蚊虫多,光叮脚。没有办法,要把机器守好。一台消防机动泵8000多块钱,如果不守着抽水,机器坏了买新的划不来。”

  据了解,村里党员已义务守夜抽水共计1000多小时,基本缓解了稻田旱情。

  大旱不“荒菜”

  本报记者 刘也 李寒露

  通讯员 聂晶 赵丁丁

  大旱时节,作为常德市主城区的“菜园子”,武陵区芦荻山乡的万亩蔬菜基地情况如何?8月8日,记者来到芦荻山乡一探究竟。在黄爱村,记者见到了正在蔬菜基地检修抗旱机井的村支书张仕进。

  “现在气温越来越高,每天早上5时就要开始检查村里抗旱机井运作情况,检查完全村30个机井最少要花上3个小时。”张仕进一边检修机井一边说,汗水在他黝黑的脸上流个不停。

  正在这时,张仕进接到电话,一家农户机井运作出现故障。他立马带领维修人员赶赴现场,经过排查,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机井发动机停止运行。一小时检修过后,清凉透彻的水从机井泵排出。

  “像这样的突发事件,每几天都要出现一次,所以检修工作马虎不得,稍不留神,就会使蔬菜严重缺水。”张仕进擦去头上的汗,长吁一口气。说话间,一辆装着千余斤新鲜的辣椒、豆角、上海青等蔬菜的卡车缓缓开来。

  “这是要运往哪里呢?”记者上前问菜农。“运到城里蔬菜批发市场去,”菜农谭世勇笑着对记者说:“昨天我运了2000斤蔬菜到城里,不到一个小时就一抢而空了。现在旱情重,蔬菜产量还不受影响,多亏政府帮忙抗旱。”

  乡水电站站长张平告诉记者:“为了不让旱情影响到蔬菜生产,区乡两级对旱情进行前10天预警,筹措资金,组织力量,提前整修好抗旱设施,加紧疏通沟渠。截至目前,我们乡就已投入50万元,修建了大小抗旱机井470台,有效确保了大旱不‘荒菜’。”

  杏子铺复修水渠引水来

  本报8月6日讯(记者 段云行 贺威 通讯员 肖展发 曹建农)“水来了,水来了!”8月5日上午,测水河河水不断流进双峰县杏子铺镇大康等6个村。

  上世纪70年代初,杏子铺镇修建了一条电排水渠,全长12公里,负责灌溉大康等6个村的4000多亩水田。因年久失修,近几年来,由于下雨均匀,水库、山塘里的水可以满足稻田需要,忽视水渠整修。有500多米水渠崩塌,不能继续放水。不料今年久晴不雨,干旱突出,蓄水全部放尽,如果天再不下雨,4000多亩水稻将会颗粒无收。

  唯一的办法只有马上修好水渠,从测水河里抽水保苗。镇里立即筹措资金20多万元。7月28日,镇党委书记胡奇志、镇长赵希玉带领村干部,组织劳力,租用机器,冒着高温清淤、砌堪。9天时间修复一新,将测水河里的水引进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