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别对陌生人的微笑怀有戒心
2013-07-17 22:57:3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朝清] [责编:黄晓辉] 字体:【

  作家池莉的一条微博引来热议。“地铁里,外国人对乘客微笑,微笑的回报率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个实验,连续多天,进地铁就对人微笑,微笑的回报率0%。”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一场“微笑测试”,许多人回以防备或警惕的眼神,六成受访者表示陌生人的微笑有些怪。(7月4日《广州日报》)

  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对不期而至的微笑,人们为何不愿意相信笑容背后的简单与纯真?

  曾几何时,问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习俗。一句简单的“吃了吗”、“去哪儿”,将熟人社会的联结状态和盘托出。然而,社会变迁在老百姓身上留下了厚重的投影,陌生人社会,既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行为,也异化了公众的情感表达。

  微笑是一个符号,试图向陌生人传递出问候与善意。只不过,基于成见的揣测,给了人们保持小心谨慎的理由。为了保护自己,在城市里生活的人通常都有一套防御心理。面对陌生人的微笑,防御机制迅速启动,先入为主地以为他人别有用心。在社会信任缺失的格局下,符号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遭受质疑,微笑遭受曲解甚至恶意解读,从而导致“微笑测试”的尴尬处境,都说明了微笑的匮乏和社会温情的缺失。

  信任作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一旦被过度消费和透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修复的。不论是老人晕倒,他人给其家人打电话“无人信”,还是大学生溺亡,同学给亲属“报信无人信”,抑或是“微笑测试”遭遇防备和警惕的眼神,稀薄的信任加重了社会互动的成本,导致偏差行为的层出不穷。

  重建社会信任,既需要制度设计,也离不开公众参与。当信任足够坚强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卸下封闭的心墙,以更加阳光、勇敢的姿态,来回应陌生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