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农民进城”功夫在户口簿外
2013-07-01 22:50:5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潘有刚]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日前表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6月27日《人民日报》)

  放宽城市落户的限制,既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重要举措,也是解除户籍制度遏制人口自由流动的重要步骤,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显著进步。然而,真正实现农民自由落户城市,不仅仅是户口簿上寥寥几字的改动,更重要的是赋予农民进城后的市民待遇。

  进城容易扎根难,一纸户口本,无法保障新市民的生活必需。“农民”变“市民”,必须体现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与市民待遇的并轨;而保障每一个进城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就需要城市承担起一个市民待遇的相应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实现进城农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农民才能在“移植”城市之后接地气、扎下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把城镇化比作今后发展的重大战役,做好城镇化成本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粮草”。在完善的配套条件准备好之前,贸然接纳过量的新市民,必然会导致进城农民“水土不服”,也会导致扩容的城市“消化不良”。这就需要在接纳每一个农民进城落户前,就必须提前准备好“养活”一个市民的新增成本指标,树立起推进城镇化的“成本意识”:在科学预判新增城市人口的前提下,必须留足消化人口负担的成本资源;在城市现实成本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控制好新增落户的规模。

  放宽落户限制仅有一时的勇气和态度远远不够,城市必须提前做好市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环境构建。城市扩容的资金从哪里?城市基础设施扩容的规模该如何设定?城市公共服务机构该如何扩容?这不仅需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做好“提前量”,还需要城市服务和管理能力的相应提升,更需要城市对公共财政的“钱袋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预则立、不预则废”。先准备好完善的配套条件,才能逐步、审慎、科学地接纳适当规模的新市民,才能实现市民开心进城、城市健康发展,这样的城镇化才能让农民和城市水乳交融,这样的城镇化才能健康、科学、可持续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