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不要带“毒”的GDP
2013-05-08 23:08:0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不要带“毒”的GDP

  ——我省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一直想参与环保类的民间组织,这次终于找到了”,近日,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汪美辰偶然看到了“绿色潇湘”一则志愿者招募的微博,这让她高兴不已。很快,汪美辰加入“绿色潇湘”行动,和众多志愿者一起,积极投入了建设“美丽湖南”的行列。

  “绿色潇湘”志愿者活动,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省长任总召集人的环境保护联系会议制度,出台了全国首部《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开展了总投资550亿元的十大环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扎实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组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创建,强化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和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自从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加快了“美丽湖南”的建设步伐,而其重点就是念好“守”、“转”、“治”三字诀。

  “守”住绿水青山

  所谓“守”,坚持科学发展,守住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四条底线”,就是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大家知道,我省是绿色资源大省,青山绿水一直是我省的优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57%,远超世界31.8%和全国20.36%的平均水平,全省河流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87.5%,按照老的空气质量标准,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域城市均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建设“美丽湖南”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省又是一个发展还不充分的内陆省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发展仍是第一要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资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要求享受更加良好的环境质量的呼声更加强烈,生态保护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为此,我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严守生态底线,至2020年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以上,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

  我省将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成果,加大对水系、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维护生态多样性。今年,将围绕绿色湖南建设,重点开展生态屏障、城乡绿化美化、森林湿地保护等“林业十大绿色行动”。

  与此同时,我省将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推广节地型城市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

  “转”出绿色生产

  所谓“转”,就是转变发展模式,转出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就是要注重绿色的GDP,拒绝带“毒”的GDP,既不能要以牺牲绿色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也不能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当前,我省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较多。这种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显然不适应建设“美丽湖南”的要求。为此,我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做“加法”,向全省辐射两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我省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为契机,在两型社会建设上不断做“加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新型产业在经济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两型社会建设成为了我省科学发展的“绿色引擎”。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重点改革,推进以两型产业振兴为内容的八大工程,完善绿色GDP评价为重点的两型监管体系。

  二是做“减法”,向纵深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虽然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5年下降了20.4%,但全省的平均能耗、水耗等指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任务,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持续的节能减排。今后,我省将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龙头,实现到2015年在2008年基础上,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数消减50%,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消减50%。坚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推广十大低碳清洁技术,推进以电、煤、钢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的节能技术改造,推进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减排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治”好绿色家园

  所谓“治”,就是加强治理,建设美好的绿色家园。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如果只图快、不讲好,一味拼增长、拼环境,那么即便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环境被破坏了,就仍然与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不相匹配。因此,我省着力强化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家园,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宜居的生态空间。

  一方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省启动了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工作,依法关停淘汰了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实施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十大环保工程。下一步,我省环保工作的重点是把十大环境工程落到实处,真正把这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的重大决策抓紧抓落实,推进结构转型和环境质量改善双重目标的同时实现。开展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城乡供水安全提质等八大生态民生工程,重点推进湘江风光带、昭山绿心保护与发展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从今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湘江这条我省的“母亲河”,将会离我们的“东方莱茵河”梦想越来越近。

  另一方面,绿色湖南建设离不开农村,十大环境工程中农村环境治理也列入了重点。建设美丽湖南离不开美丽乡村,如果在城市加大治理力度,却将污染赶向农村,那么,农村就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产生又一轮的环境治理恶性循环。为此,我省出台了《湖南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见》,为城乡环境同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标准,切实解决了城乡环境同治的“全省一盘棋”问题。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农村连片整治范围,让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

  推进十大环境工程,建设绿色湖南,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创新。4月1日实施的《湘江保护条例》集纳了当今国内环境保护的最新理念,是改善湘江水质,为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文献,我省要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开展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创新。建设“美丽湖南”,是7200万湖湘人的追求,需要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和行为。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少坐一次车少开一次车,都是建设“美丽湖南”的生动实践。株洲为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启动了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少开车,骑单车,已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现在,我省正积极完善并落实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深入开展两型机关、园区、企业、村庄、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孕育和形成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美丽湖南”已经渐行渐近,绚丽多彩的芙蓉国会更加美不胜收。

  (供稿:省委宣传部 执笔:黄海)

  链接:

  加强长株潭区域灰霾治理

  我省长株潭区域受灰霾影响严重,治理刻不容缓。但灰霾来源广泛,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扬尘等都是灰霾主要来源,治理措施上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我省计划到2015年在长株潭地区构建起群防群控的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使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努力使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呼吸更多新鲜空气。

  具体措施上,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工业布局;深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加强燃煤工业锅炉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交通,推动油品配套升级;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加速淘汰“黄标车”;加强城市综合治理,遏制扬尘污染;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完善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到2015年,全省14个市州城市均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