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法,能否挽留消逝的老地名?
长沙老街百果园。 (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本报记者 陈永刚
老长沙大多会念一段顺口溜:“半湘街,一步两搭桥,三公里,四方塘,伍家岭,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韭)菜园,十间头,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一串闪烁着数字光辉的街巷名,让人感叹长沙地名文化的神奇。
除了数字,长沙的老街巷还是五颜六色的,所谓“青石(井)白沙(井)红墙巷,黄泥(坑)蓝粉(墙)赤岗冲”;长沙的老街巷还是对仗工整的,有联云:“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在漫长的岁月中,长沙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反映古城变迁的绝妙地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不少长沙的老街巷慢慢消亡,一些老地名也随之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
为了留住历史的印记,保护好历史地名,长沙市法制办和民政局日前组织起草了《长沙市地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专门有一章对历史地名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9月25日,长沙市法制办召开《地名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有关历史地名保护的内容成为听证代表热议的话题。
长沙老地名韵味无穷
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地名具有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有现象的功能。与城市聚居地紧密相关的街巷地名,其形成和演变无不留下了可贵的历史遗痕,记录着已经消逝了的历史岁月。
在省文史馆馆员、长沙市地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先枢的眼中,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城池变迁、市井风情、居民迁徙,以及城市内的名人往迹、王府官衙、风景名胜、祠庙馆所等等,全都浓缩在这老地名里,“从长沙老地名命名的规律、特点及其演变,不难窥见长沙城市发展的历程和丰富多釆的都巿文化。”
陈先枢介绍,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太平街”,太平是专名,街是通名。长沙街道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城的历史、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呈现出无穷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丰富的想象力和诙谐的幽默感,体现了湖南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长沙老街的通名多种多样。国家民政部规范的城镇街道通名仅有“路、街、巷、里、胡同”等数种,而长沙老街的通名却五花八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据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l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l26处,合计616处,占全部街名60%。其余通名较多的还有园、村、坪、桥、井、塘、湾、岭等等。
陈先枢介绍,这些街道通名的来由与形成,很大部分与城巿地理环境及历代王府、官衙、寺庙、园林的设置有关。
长沙历代名人辈出,从地名即可得到体现。如: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药王街相传为隋唐间号称“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之处;苏家巷与老泉别径街名的由来均与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老泉”即为苏洵的别号;朱张渡因南宋“朱张会讲”时朱熹、张栻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得名;营盘街的由来与辛弃疾有关,南宋淳熙年间,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创建飞虎军,营垒所在的街道即为营盘街。
长沙老地名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完整的“古代长沙产业分布图”:织机街、金线街这两条街便是明末清初长沙纺织业的集中之区;登隆街旧名灯笼街,因这条街糊制灯笼的作坊较多而得名;因同业作坊集中在一条街上而得名的街巷也不少,如糟坊巷、糖坊巷、机坊巷、油铺街、铜铺街、茶馆巷等等。
此外,还有以山水为名的老街,如东瓜山、金盆岭、望月湖、清水塘;以古井、古桥为名的老街,如白沙井、水风井、丰泉古井、浏城桥、广济桥、一步两搭桥;以古近代园林为名的老街,如松桂园、梓园、荷花池;以古城池地名为名的老街,如兴汉门、小吴门、南门口、天心阁等等。
长沙老地名呈加速消亡态势
地名记载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印迹,保护老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护城市的历史。
根据1982年长沙市地名普查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新地名大量产生,老地名不断消亡。据初略估计,《长沙市地名录》中登记的地名约有10%-20%已经消失。
听证会前,长沙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何朝飞向记者介绍了该市在历史地名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按照“使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原则,在自然地理实体命名中,能传承使用老地名的,尽量使用老地名。如长沙市已命名的600多条道路、800多条街巷中,绝大多数都是沿用已有老地名命名的,如“黄土岭路”、“学堂园路”、“惜字公庄巷”等;对一些在城市建设开发中拓改、新修的道路,该市也尽量使用周边具有一定传承意义的老地名,如将“展览馆路”更名为“营盘路”等;
开展老地名普查工作。长沙市已对上世纪80年代的地名普查资料进行了建档保护。下一步,长沙市民政局拟根据1982年的《长沙市地名录》,组织各方力量,对全市的地名进行新一轮普查。对普查中发现地理实体已消失的老地名和不再使用的老地名,酌情开展挂牌、立碑或其他措施予以保护。
何朝飞也坦承,由于无机制、无人员、无经费,长沙市历史地名的保护工作十分薄弱,大量消失的老地名目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成为了地名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而据陈先枢介绍,《长沙市地名录》记录的长沙街巷共有1026条,而1998年出版的《长沙老街》中只记录了长沙街巷716条,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长沙因为拉通断头路、棚户区改造和商业开发等原因,至少消失老街巷500条。老街巷消失后,别致的名字和所蕴含的故事也将不复存在。
保护老地名 留住历史印记
本次听证会上,市民代表周顺呼吁从老街巷名入手,保护长沙城的历史文化。这一呼吁也得到了众多听证代表的认同。
律师代表宁洁认为,对于历史地名的保护,首先应该界定历史地名的定义。她建议,对于历史地名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是有可追溯的源头,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列入历史地名的体系。对于历史地名,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行修改。
老长沙柳越华动情地说:“一处老地名包含着一段故事、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他建议,对长沙的历史上留下来的名路、名街、名巷进行全面普查保护,对消失了的街巷应当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立碑、立牌等方式,让后人也同样能知晓街巷的历史。
市民代表张季提出了历史地名无形价值保护的问题。近年来,长沙市许多历史地名被私人占有和利用,如坡子街已经被人在肥皂洗衣粉上注册成商标了,太平街也被人注册成板鸭商标。他建议,应该在《办法》中增加对历史地名的无形价值进行保护的规定,对历史地名的商业价值予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还有代表建议:建立历史地名的信息库或者数据库,不管这个地方今后怎么拆迁、怎么建设,只要在信息库中按时间轴和空间轴,很容易就可以把地理和地名叠加上来。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在楼有多高,而在历史底蕴有多深。”陈先枢认为,对于长沙老地名的保护,首要任务在于依法办事。其实早在2004年4月30日颁布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就提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有“历史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十一条说,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已消失的重要历史遗址(迹)包含“已消失的著名老街”设置纪念标志。“我希望《长沙市地名管理办法》最终制定出来后,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真正把老地名保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