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中部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1 株洲转型跨越
2012-09-18 21:29:2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支国 刘国良 周怀立] [责编:黄晓辉] 字体:【

     “见证”

     长缨在手缚“黑龙”

  通讯员 罗启心 曹浪波

  9月的株洲,蓝天辽远,碧波潋滟。常有白鹭掠过江面,留下悦耳啼声。

  从河西眺望河东,人们会记住一根高大烟囱的消失——它为株洲腾出一块蓝天。

  2008年9月20日,上午11时,轰然巨响中,一根高180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烟囱,在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厂区内被引爆拆除。这是我省拆除的最高烟囱。

  42岁的唐军,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职工。谈起这次烟囱拆除,他心情复杂:“我看着它建起来,跟它打了14年交道。为了株洲更环保、更节能,拆掉值得。”如今,烟囱倒下的地方,已成为员工培训基地。

  随着这根烟囱被拆除,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仅此一项,株洲每年减排二氧化硫8194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株洲市环保局介绍,至今年上半年,株洲城区原有459根烟囱已拆除350根。

  同时,斩断“黑水”在行动。

  去年11月,作为株洲石峰区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之一、总投资2亿元的霞湾港底泥清淤工程开工。近10个月过去,人们发现,霞湾港里的水清了。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工业区,清水塘名声很大,前期是因为它的贡献,后期是因为它的污染。株洲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青回忆:“那时,飘出刺鼻气味的工业废水日夜奔流,使人几乎窒息。”

  为解决清水塘污水排放问题,2001年,株洲建成了第一个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霞湾污水处理厂。今年,投资2.2亿元的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又投入运行。

  “从前清水塘的污水不分类,直接排放入港。”罗青说,现在,生活与工业污水分开处理、达标排放。

  目前,株洲已完成8类251项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一江四港”一期治理,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9.2万吨。

  心声

  “我就在家门口看风景”

  通讯员 李支国 尹姮

  9月18日,站在株洲湘江风光带边,62岁的刘富霞指着远处河堤边一片高楼说:“我的老家,就在那头。”

  刘富霞是原国营株洲园艺场大坪工区一队队长,株洲河西土生土长,当了一辈子菜农。现在,他没事就喜欢坐在江边看看风景。

  他说,10年前,这里的“风景”就是菜地、橘园和水田,晚上也没多少灯光。后来,随着城市扩大,江边有了沿江路,但也是断断续续,走不通。

  刘富霞有散步的习惯,前两年湘江风光带还没建,他时常一大早从石峰大桥绕道建设路,在附近桥梁厂前吃碗米粉,再从株洲一桥折回。“那时,路哪有这么宽、这么好走?散个步也不容易呢。”老刘感慨道。

  去年,刘富霞一家搬到长江北路的富绅花园居住,距湘江边就一步之遥。喜欢散步也喜欢湘江的刘富霞依然常到江边散步。同样是散步,可感觉不一样了。

  “变化太大了。你看,路啊、桥啊,都修到了屋门口,树也多了,灯也亮了,高楼大厦一幢接一幢。特别是湘江风光带,搞得多漂亮!休闲的、游玩的、打球的、跳舞的、吹乐器的,人来人往好热闹。走在湘江风光带,还不时看到背着大包小包的游客。看见他们,我心里乐。他们大老远跑来株洲看风景,我就在家门口看风景,真是幸福哦!”

  今天的刘富霞,已不满足于慢悠悠散步了,他想看到江边更多的风景。于是,他也学起年轻人来,时常骑上株洲特有的公共自行车,沿湘江风光带自行车休闲道跑一圈。

  如今,湘江风光带越修越长。“新铺的柏油路,一直铺到了马家河。”刘富霞说。他的小女儿在湘江下游的湘湾小区买了房,正在搞装修。于是,他骑着公共自行车,沿湘江风光带来看女儿的新房,帮忙搞卫生。

  “用不了多久,我女儿也可以在新家门口看风景了。”刘富霞感叹。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