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中部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1 株洲转型跨越
2012-09-18 21:29:2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支国 刘国良 周怀立]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株洲:绿色发展唱大风

  十年迅跑塑新城

  本报记者 周怀立 李文峰 通讯员 张莉

  8月26日,株洲市政府与富士康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富士康株洲科技园和“八屏一网一云”云联云创新技术研发中心等数个项目。这是株洲近年引进的诸多大项目之一。

  两年前,株洲就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从因污染被视为畏途,到开发商趋之若鹜,株洲10年迅跑,完成了一次惊人跨越。

  目前,株洲综合实力居湖南第二、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并跻身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

  穿越历史重帷

  10年前到过株洲的人今天再来,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株洲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10年,各地都在变,而株洲之变却变得更艰难、更彻底、更出彩。

  10年前的株洲,正经历企业改制的阵痛与产业转型的艰辛,头上还压着一顶沉重的“黑帽子”,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但也就是从这时起,株洲抖落历史的尘埃,走向光辉的未来,奏响了最激越的乐章。

  驱动飞转车轮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经济发展如同一辆行进中的自行车,越快越稳。10年来,株洲这辆闪光的自行车越行越快,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加速度。

  10年间,株洲GDP由343亿元增加到1564亿元,财政收入由24亿元增加到175亿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株洲GDP连续跨越1000亿元、15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GDP739亿元,相当于2007年一年的总和;完成财政收入113.2亿元,比2009年一年还高出1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比2008年一年还多20%。

  锻打钢铁脊梁

  2008年,一个株洲人尚有些陌生的词语开始密集进入市委、市政府各种文件中,进入市领导的讲话中,进入媒体的报道中——这就是“5115工程”。

  现在,株洲人对此已十分熟悉。“5115工程”,就是用几年时间,培育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这一目标正在加快实现。目前,株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已有3家,过50亿元的已有4家。

  在“5115工程”推动下,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中航工业南方等实力强大的企业,构成了株洲工业新的方阵, 并直接激励着株洲进而确立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5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宏大目标。

  这是株洲经济坚强的脊梁,也是株洲新的希望。

  高扬绿色大旗

  曾经,“黑大粗”是株洲工业的标签;曾经,“重化工”是株洲工业的主体。但今天,风电、太阳能光伏、汽车、电动汽车、现代物流、动漫、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成长为株洲的支柱性产业。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株洲在不断添加着绿色的底色。

  几年间,株洲炸掉烟囱350根,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亿元税收的代价,先后关停污染企业123家。同时,投入数百亿技改资金,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株洲万元GDP能耗下降21.5%,并连续3年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考评第一。10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总产值从131亿元增加到1039亿元。

  同时,全市低碳交通系统快速成形,投放1.6万辆公共自行车,建立完善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627台公交车全部换成油电混合动力车,建成全国第一个电动公交城。

  创造迷人风景

  株洲城本没有什么风景,但今天城市本身却变成了一道风景。

  短短几年,株洲一次性完成所有154条小街小巷、38条主次干道改造,城市街道所有线路入地,全部主次干道拆除临街防盗网,还拆除150多处封闭式围墙,城区实现24小时保洁。

  短短几年,株洲城市建设“四大百亿工程”相继开工,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产业基地、株洲职教城已成为“新株洲”标志性工程,并使株洲成为持续升温的旅游区。

  短短几年,株洲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等称号。

  别人到此来旅游,我在家门看风景,成为株洲人的骄傲。

  共享幸福阳光

  幸福是一种感觉。但株洲人的幸福,是可以真切触摸的。

  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连续3年接近70%。教育、医疗、社保投入年增长均超过20%。城镇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标准连续6年提高,由每月170元提高到370元。

  去年,株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37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6%、21.8%。城区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1020元,在全省非省会城市中最高。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7%。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价格零差率,群众就诊药品费用下降48%。

  几年间,全市还新增廉租房23540套、公租房8326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7158户,建成农村安居房17472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