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东阳古建筑在长沙重建
2012-07-12 21:02:3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刘银艳] [责编:黄晓辉] 字体:【

  经过拆散、编号、搬运、修复,浙江东阳的一栋晚清老宅,迁移到了长沙市郊——

  东阳古建筑在长沙重建

  本报记者 李国斌 刘银艳 通讯员 廖慧文

  青砖黛瓦,厚重石门,封火山墙……一栋外观似湘南古民居的建筑,掩映在长沙市雷锋镇的一片绿树丛中,与周围的楼房形成强烈反差。这栋古建筑原建于浙江东阳,经过拆散、编号、搬运、修复等繁琐的过程,在另一个时空,又开始续写它的传奇。

  7月11日上午,骄阳似火。记者驱车前往雷锋镇,去探究这栋老宅跨越时空的旅程。从进入古建筑的门起,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记者心头,异地重建是不是对古建筑的保护?

  老宅由晚清一位官商修建

  从雷锋镇往西,拐过几条乡间小道,来到桥头铺村一道牌坊前,就到了古宅所在地。穿过牌坊,走到一座门楼,厚重的石库门上,“墨庄”两个大字笔力遒劲。门楼是谢念国10多年前在新化县搜集到的,题写“墨庄”的是国民党的一位中将。进入门楼,已经重建完成的东阳古建筑耸立在眼前。

  原建于浙江东阳的晚清老宅,是如何迁移到长沙的?

  东阳是著名的“木雕之乡”,有千余年木雕历史。2008年,谢念国前往东阳收集木雕,了解到该栋毁坏严重的老宅即将拆除。当时,这栋老宅瓦片破碎,门窗腐烂,早已不住人,主人准备拆掉另建新房。古宅里保留了很多精美的木雕,谢念国觉得拆掉太可惜,向房主提出购买整座房子,对方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他立即回到湖南,从永州找了12个古建筑师傅过去。师傅看过后,告诉他拆散后运到湖南可以原样重建。于是双方达成交易。

  谢念国告诉记者,他从钱姓房主的族谱中得知,老宅乃是晚清人士钱良瑞为其原配夫人修建,钱良瑞曾是官商,在苏州、杭州等地都有房产。

  古建筑师傅把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小心翼翼地拆下来,并逐一编号,仅拆散400多平方米的老宅,就花了2个月。所有构件装箱后,连同老宅的青石地板一起,共运了10多卡车才全部运到长沙。之后,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复原重建工作。谢念国透露,从收购到重建,共花费数百万元。

  将建免费开放的民俗博物馆

  重建完全依照原来的格局进行。由于原来的老宅毁坏严重,重建时做了大量的修复工作,如对腐烂的门窗进行修复,更换了几根腐朽的廊柱,瓦片也全部从长沙周边拆除的老房子处收集而来。谢念国还用大量老料,复原了东阳老宅周围的厢房和长廊。一座有天井的四合院古建筑,便重建而成。

  老宅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门、窗、栱、梁上精致的木雕。记者在重建后的古建筑里看到,各式人物、动物、花草的木雕栩栩如生。谢念国坦言,虽然湘南木雕也全国闻名,但是比起东阳木雕,工艺上还是有差距。

  20多年来,谢念国还收藏了大量古家具、木雕及古建筑构件,目前这些藏品大部分已经陈列在古建筑中。他计划把这栋古建筑建成民俗博物馆,取名为墨庄博物馆,今年9月对外免费开放。在谢念国看来,依照目前的趋势,木雕迟早会失传,而在迁移重建的整栋古建筑里,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各个地方的木雕。

  痴迷收藏的同时,谢念国还从事了多年的盆景、园艺工作。他更宏大的计划,是打造一个占地200亩、将古典园林与私人博物馆融合的收藏文化场所。目前,他还准备迁移一栋绣花楼,及从零陵把一座古祠堂与戏台整体重建到墨庄博物馆旁边。

  异地重建是破坏还是保护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浙商人就开始搜寻有价值的老房子。近几年,大量资金涌向安徽、江苏、浙江乡间那些还未纳入文物范围的古民居。据媒体报道,某栋建于清中嘉庆早年的徽派官宅,占地400余平方米,房屋建筑风格独特,雕花遍布全楼,门窗雕法十分讲究。如今,已经归属于义乌的一位收藏爱好者。

  比起美国那些就地买下、就地观赏的建筑收藏家,中国古建筑收藏,多数收购者都选择将买下的古建筑拆迁运往异地,而极少有原地保护。这种拆迁移植通常以“古文化移植保护”的名义进行,而文物界的专业人士大多将其视为一场古建筑的劫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异地迁移对古民居的价值是一种极大的破坏,民居一旦搬离原来的文化环境,价值就大大削弱了。更何况,很多古建筑异地拆迁后,瓦片、墙面都毁掉了。不过,也有专家表示,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异地重建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见得完全不合理,但是这种行为不能鼓励。

  不过,买家并不认同大多数专家的观点,他们觉得有些老房子,荒废在那里,既没人住也没人修,与其烂掉,不如对它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种异地保护。谢念国就表示,房主准备要拆除老宅建新房,“我觉得破坏了可惜,于是买下来进行异地迁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