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辛亥湖南 > 正文
【辛亥·湖南】百年平房不平凡
2012-05-15 17:39:3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刘钚] [责编:荆彩] 字体:【

  百年平房不平凡

  ——追记湖南第一个火车站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刘钚

  

  醴陵阳三石火车站站房︒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刘钚提供

  

  醴陵阳三石火车站全貌︒

  

  詹天佑

  

  盛宣怀(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采访胡再明(右)。通讯员 摄

  

  老火车(资料照片)  1

  小车站,“虚岁”110

  在醴陵市区东部的阳三石,有一栋湮没在流光溢彩新式建筑中的小平房,它就是阳三石火车站。

  这个火车站,人称“湖南第一个火车站”。在这栋不起眼的小平房里,隐藏了许多与湖南铁路建设和湖南历史相关的非凡故事。

  那是1898年,为将萍乡生产的焦煤通过株洲湘江水路运至汉阳铁厂,清政府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奏请朝廷修筑株萍铁路。这条铁路自江西萍乡矿区至湖南株洲,全长89公里。

  株萍铁路1899年1月开工建设,当年筑成安源至萍乡段。当年8月,萍(乡)醴(陵)线动工。1902年11月,萍醴铁路竣工通车,全长38公里。如此,萍醴铁路也就是湖南最早的铁路建成了。有路就得有站,醴陵车站也就应“路”而生。1903年8月20日阳三石火车站竣工,8月23日开行第一列车。后来,这座站房里还设有株萍铁路总局。算起来,这个站至今已有110个年头。

  不过,这座小平房却不是1903年的“原件”。4月9日,随同采访的醴陵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峰向记者介绍:这座房子是1944年后重修的,只能叫站房。从火车站的概念来看——“供铁路列车停靠的地方,用以搬运货物或让乘客上下车”,除了站房外,还有月台和停车线。阳三石火车站除了站房外,其余的并没有移动,自然是“湖南最早的火车站”了。更何况,站房前的铁路仍在飞驰着东来北去的列车。

  这座小平房,尽管被岁月的风雨剥蚀了光泽,也被现代建筑夺去了风采,但只要你走近它,细细端详它,就会发现它不是寻常之物。

  虽只是平房,却红砖墙、红门窗、红色的房檐,这在当年周围青砖瓦的建筑“林”中自然是“鹤立鸡群”。

  玻璃窗的格子比一般格子要小得多,墙上的红砖之间除了水泥砂浆粘合外,还在粘合处用水泥贴面,线条突出墙面几毫米。看上去既漂亮又结实。

  在记者的感觉中,它就像一本书,虽然纸质发黄,页面磨损,可世事百年,全在其中。

  2

  詹天佑,萍醴铁路的功臣

  这本书第一章自然是“湖南第一条铁路”的故事。

  1901年7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受清政府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委派,到萍乡协助美国铁路工程师李治、马克来修建株萍铁路的萍醴段。

  李治为省钱、求快,在设计方案中准备用600毫米宽的窄轨铺路,并说这是美国标准。这种铁轨一旦铺好,行驶的就是手推式的翻斗车。如此,这条铁路只是中转货物的专线。詹天佑与李治等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詹天佑认为,如果采用窄轨距,无法与已修建好的萍安路段衔接,除了运煤,别无用场。在詹天佑等中国人的强烈要求下,李治等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被迫同意改用中国的标准轨距。詹天佑还主动承担全部工程任务。

  李治等虽然在轨距上让步,可施展另一手——带着湘东大桥的设计图纸匆匆撤走,以“整治”詹天佑。他们认为,詹天佑架不好这座桥,也就修不好这条铁路,因为萍水湘东河段水面宽、水流急,到头来还得请他们。盛宣怀见洋人撤走,心里非常着急,要詹天佑服从李治,采用美国铁路轨距。詹天佑断然拒绝。

  詹天佑在无图纸的情况下,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进行勘测和设计,并调集人马立即动工。湘东大桥横跨萍水,水面宽130多米,水流湍急。詹天佑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调来数只小船,配以足够的沙袋和草袋,在桥墩地基周围挖一个水池,用水车将水车干,即行打桩,稳固墩座。桥墩完成后,又亲自指挥架梁,不到3个月的时间,湘东大桥便铺上了钢轨。随后,他又用同样的办法架通了路段上另两座大桥。1902年11月,萍醴铁路竣工通车。

  萍醴路,一条争气之路,一条表现民族气概之路。

  3

  毛泽东,多次经过这个车站

  阳三石火车站多次聆听过伟人的足音。

  毛泽东多次经过这个火车站。1921年秋天到安源考察工人运动,在这里路过;1927年1月,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时,在这里上下火车。毛泽东一生50多次到上海,有多少次经过醴陵火车站,记者就无法考证了。但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就是从这里下火车然后换乘汽车的。

  4月9日,记者在李师傅的引导下,在醴陵车站宿舍区里找到了当年担任专列保卫工作的胡再明。我们说明来意后,他马上接腔说:“啊,那是1965年5月21日下午1时45分。列车就停在第一道。我就站在平日那个剪票口。”

  “见到了毛主席吗?”

  “见到了,”72岁的他一提起此事脸上就阳光灿烂,“不过,我们有纪律,保卫时不能正面对着首长,更不能主动打招呼,如果不是首长主动就不能与其握手。那次接站,我面对站台,开始见许多首长,如陶铸、张平化下来,后面一个魁梧的首长走了下来,身着灰色制服,下车时还挥了挥手。这不是毛主席吧?我当时好激动的。一想到保卫毛主席的任务,神圣感油然而生,马上转过身,将脸对着出站门,注意外面动向。”

  “你们不知毛主席要来么?”

  “知道是重要首长来,但不知是毛主席。事前接到内部通知,要求各路站作好进站准备,如将道岔钉死等。见了主席,既意外,又激动,更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你还别说,这一次,还真的有位同志受了严厉批评,原因是泄密。他见到毛主席后,在笔记本上写了‘毛主席啊毛主席,今天总算见到了您’的话。因忙于别的事,就随手放在乒乓球桌上,被上级发现了。”

  “主席在这里没停吗?”

  “没有。开始只是保卫人员多,主席一下车,汽车也来了,只几分钟小站就恢复平静,汽车也不知开向何方。一直到10年后,《重上井冈山》发表,才晓得那次毛主席从这里上了井冈山。”

  4

  85年前,

  血与火的那一幕

  阳三石火车站又见证了85年前秋收起义中血与火的那一幕。

  1927年9月12日,在安源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攻下萍乡老关后,乘火车沿株萍铁路到达这里,与醴陵的农民暴动队伍会合,共同发起了对醴陵县城的进攻。

  起义部队从这里兵分3路:左路主攻北门;右路一部分从阳三石浅水区过河,一部分从东门上过渡,会攻东门;中路则强夺渌江桥,直取县城中心。

  当年的醴陵县城,一条渌江形成天然屏障,仅一座渌江石桥贯通南北,敌人则占据有利地形,在桥头重点设防。

  战斗打响后,右路从东门上过渡的队伍,首先组织水手,潜入水中顶着木船前进,船舱内则隐藏着士兵,对岸的敌兵见空船漂来,未加注意,等到发现时,船只已近岸,仓内战士甩出自制的土炸弹炸死了岸边的守敌。起义部队趁机全面强渡,直冲东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右路的另一支队伍同时从阳三石浅水区过河,与预先埋伏在东门至丁家坊一带的起义农民会合,在桂花桥、红砖厂等地,向敌人背后发起攻击,迅速夺取了敌人设在营盘山的机枪阵地,很快打进了东门。

  中路部队在攻占渌江桥时,因敌人集中火力封锁桥面,遭到阻击。起义军马上改变战术,留下部分兵力佯攻桥头,牵制敌人火力,同时主力从状元洲附近的浅水区涉水过河,与潜伏在城内的地下工作人员等发起围攻,使桥上敌人腹背受击,只好举手投降。大部分敌人从北门逃出了县城。

  起义军和暴动队就这样攻占了醴陵县城。

  攻占县城后的第二天,正式建立了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醴陵分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政权。

  只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强大,革命旗帜飘扬不到2天——起义军退出县城。

  5

  小平房,

  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刘峰带着记者来到车站北面的渌水边,只见一个钢筯水泥桥墩孤零零地立在河水中。他告诉记者,这本是醴陵到株洲段横跨渌江的老桥,1937年被日军飞机炸毁了。

  据记载,1937年8月到10月,日机轰炸南昌,数百架次敌机在浙赣线株萍区段投掷炸弹,炸死很多铁路员工、百姓。阳三石车站作为“其时华南较有影响的弯达站之一”,是日军破坏的重点目标之一。这年10月8日,日机两架直冲阳三石铁桥和醴陵站而来,投下5枚重磅炸弹,炸毁了铁桥,虽没有直接命中站房,可落弹点离这里也不远,站房也就成了危房。

  1944年9月,该站房重修,于是就有了眼前这座小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