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辛亥湖南 > 正文
【辛亥·湖南】风雨长潭路
2012-04-22 12:07:3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责编:荆彩] 字体:【

  风雨长潭路

  ——“中国第一条”公路的坎坷历程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当年长潭路已化蛹为蝶,成为现代快速通道。(图左边部分为当年长潭路路线示意图)

  制图:李雅文(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东风广场,是当年长潭路的起点。

  

  长潭路通车时组建的汽车运输公司。

  长(沙)(湘)潭公路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当然,也有资料称青岛的台柳路才是“中国最早的公路”。台柳路建于德国强占时期的1903年,1904年竣工;而长潭路则始建于1913年,竣工于1921年。3月26日,我请教省公路局修志的王主任。他回答说,这主要是从价值来判断的,长潭路的军事和经济价值比台柳路高多了,而且“开中国按汽车通行标准修筑公路的先河”,业内权威人士也这样认定。

  不过,“中国第一条”公路却是在风雨和坎坷中延伸的。

  1

  一条50公里的公路修了9年

  辛亥湖南光复,初做都督的谭延闿建设湖南虽然有一个宏大的计划,但面对着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现状,也只能优先发展军事设施。他知道,长沙和湘潭是湖南的重镇,掌控了长潭就稳定了湖南。而当时长、潭的联系,运输主要靠湘江水路,人行主要靠骑马、走路。湖南地处南北争夺的要点,在军情瞬息万变、军资运输繁重情况下,没有一条便于调动军队、便于作战联系的现代化军事“高速线”,取胜是没有保证的。

  于是,1913年春,谭延闿设立湖南军路局,主持修建长沙至湘潭的公路。当年,就在原驿道上改建成长沙至大托铺一段18公里。没想到,这年10月,谭延闿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免职,继任的督军是汤芗铭。长潭路工程也就“人亡政息”了,汤借口“积欠开支费用过多”,下令停修。

  1916年,谭延闿第二次督湘,10月9日委任高霁为局长,改组军路局,重测大托铺至湘潭段路线。长潭路于1917年3月重新开工。可惜好景不长,同年8月6日,北京政府总理段祺瑞为控制湖南,任命傅良佐督湘,并派重兵进入岳州。身为“寡头省长”的谭延闿无力回天,只好一走了之。大战在即,工程停工。

  1918年恢复修建,因经费困难,进度缓慢。

  1919年3月,皖系将领张敬尧督湘。他一上台,就撤销军路局,改设路政科,虽然这年6月从湖田处拨部分经费修建朝阳桥、暮云桥段。可湖南此时简直就是个大兵营,“北兵”、“南兵”,哪家不要粮饷来养?张敬尧连教育经费都敢克扣,哪会把钱投到湖南建设上呢?长潭公路又一次停工了。

  1920年6月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才又继续修筑,至1921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

  如此,这条仅50余公里的公路从开工到竣工,四兴三辍,历时9年。整个工程总计完成基土石56.6万立方米,铺砂3.4825万立方米,大小桥梁31座,涵洞86座,码头一处,驳岸5处,总耗资90万银元。

  2

  起点协操坪,终点湘潭盐码头

  长潭路的起点,就是辛亥年长沙反正新军“打响首应第一枪”的原第二十五混成协驻扎地协操坪。然后经韭菜园、黄土岭、新开铺、大托铺、暮云市,跨越粤汉铁路,再经易家湾、团山铺、五里堆至湘潭市对河(东岸)的盐码头止。这条路线,有一大半是沿着原来长沙到湘潭的驿道延伸。

  限于条件,在最初修建的长沙至大托铺这18公里路,路面竟以砖渣、炉渣甚至煤灰为主,之后的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砾石。泥结砾石却是当时相当先进的路面材料。由于当年的驿道只跑马、行轿,自然是依地势而修,遇山修阶梯,遇水架板桥,整个路线也就上上下下、弯弯绕绕的。长潭公路的路线既然“依样画葫芦”,也就难改驿道缺点。如朝阳、暮云两桥,因地势较低,春夏水涨,湘水倒灌,每年都得进行水毁抢修。五里堆路段,最是弯曲起伏,为全路最险之处。31座桥梁,其中永久性桥仅8座,临时性和半永久性桥共23座,占74.2%。

  如此看来,当年的长潭路与现在经改造过的107国道长潭段相比,只能是黑天鹅与白天鹅比漂亮;如果与现在的长潭高速相比,则是麻雀与凤凰比贵贱了。

  尽管如此,长潭路的建成,“确为湖南陆上交通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条中国的现代公路的发轫之作,饱含着湖南人的远见卓识和锲而不舍,是湖南精神在近代公路行业的一块丰碑。

  3

  坐车感受:“直飘飘乎欲仙矣”

  1921年10月1日,长潭路竣工通车。

  汉口利通公司派来的两辆“法国新式汽车”,来湖南对长潭军路进行试车、试路。

  这天试车后,长沙《大公报》曾刊载一篇署名吕云荪《长潭汽车试行记》,如此记载了当时盛况:“长潭龙骧汽车公司所创之长潭汽车,本月1日为第一次试车……是日余践石君露舫之约,偕姚君企伯携照相机于清晨候于浏阳门外之临时停车场。盖石君露舫偕法人嘉时(音译,即郭珊)君由汉运有法国新式汽车两部,每部可坐5人(包括司机一人),盖特用以试行者。开行之时为8时30分,观者云集,欢声雷动。时以来宾既多,特以第一号汽车先行驰骤于浏阳门及豹子岭之间,计往返可12次,以供各界来宾及妇女幼孩试乘,藉谢观光之雅意。馀以一辆直驶湘潭,同乘者为总部军务处长刘君笃前及前造币厂长高君五,汉口利通汽车公司总经理法人嘉时君及一司机陈某,计共5人。由嘉时君亲自司机,于8时45分开行,乡人之围观者盈千累百,车轮一动,呼声震地,盖汽车之入湖南,固前此所仅见,无怪乡人之视为奇事也。”

  吕云荪谈到他坐车感受,说是:“以风驰电掣之车,驶于平坦大道之上,直飘飘乎欲仙矣。”

  4

  先有公路,后有汽车

  到长潭路接近正式竣工时,湖南并没有汽车,就是军官们平日到前线督战,也只能骑马和坐轿。

  几位商人看到了公路修通后的巨大商机,1921年9月,就与汉口利通公司谈判合办长潭客运,并组建龙骧长潭长途汽车公司。利通公司派法国人郭珊带4座小汽车两辆来湘试路,这就是长沙最早出现的汽车。

  这次“试路”的结果,是龙骧公司与利通公司签订“湘鄂合办草约”,即在长沙设立筹备处,汉口设驻汉办事处,着手筹办运输。

  1922年8月2日,龙骧公司开办长沙至湘潭客运。当时有客车10辆(4座车4辆、7座车2辆、12座车4辆),稍后增加到18辆。开车无一定时间和班次,满座即开,长潭单程费时1小时20分。

  1922年10月出版的《道路月刊》以《龙骧长潭汽车路营业调查记》报道说:“该公司开幕至今,共70余日……该公司之车,迄不足以供现时之客,无论何时何地,无不乘车拥挤,有久待始得乘车者,有久待不得,废然折回者,有恐不得及时,改乘轮船者。”1924年4月,龙骧公司主任董事高霁向股东大会报告说:“公司开车以来,颇得一般人士之欢迎,其阔绰者,不甘轮船之局促,情愿独包汽车,其次因事务上之关系,往往不惜车资,余为乘车游览之老幼男女,络绎不绝。好似汽车事业与湘水水量无甚关系,此盖出乎吾人意料之外也。”

  汽车火了,龙骧公司赚了。

  5

  长潭路上第一个中国司机

  长潭路上虽然开通了汽车客运,可开始一段时间司机全是俄国人,修理工也是外省请来的。

  外来司机、修理工态度傲慢,索资甚高。湖南方面决定,将外来司机、修理工辞退,自己培训人才。第一批选择了陈力耕,欧阳镜明、周宗华、欧阳竟成、钟宝璜、童件鄂等人进行培训,师傅是美国人费尔特工程师。培训一段时间,这些技工即能担负在长潭路上汽车驾驶和修理工作。这是湖南官办运输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初步奠定了湖南近代公路运输业的人才基础。

  接受培训的欧阳镜明后来成为长潭公路上第一个中国汽车司机。欧阳镜明出师后,开始驾着一辆可坐4个客人两个司机的“福特牌”小汽车,行驶在长潭公路上。他回忆说,当时湖南人大都没有汽车印象。以前有乡下人进城,刚看到汽车时,往往会很吃一“吓”:“轰轰隆隆,眼睛子鼓鼓地,好像个水牛婆一样,不晓得是什么怪物。”看到它,第一反应是抱着头往地下一缩,所以当时没有中国司机毫不奇怪。那时学开车、修车也不容易。修车,一些机件损坏了,硬要自己铸造,用大锤一锤一锤地锤出来,否则机件要从国外进口。开车,当时的司机危险比今天的多,汽车质量不好,容易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