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不能仅仅是为“农民工”改个名字
2012-04-15 21:06:1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彭彭] 字体:【

  “农民工”该取个怎样的名字

  邓海建

  提要:我们在关注改名,“农民工”却在关注欠薪——此间的疏离与断裂,在于其真实的生存语境。“农民工”的尊严,需要公平的制度和体制来维系

  “农民工”这一称谓或将成为历史。12日,在广东省政协召开的“双转移”监督视察工作动员会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汇报中首次正式用到“异地务工人员”提法,并透露今年全省将从中招录3317名基层公务员。(4月13日《广州日报》)

  改名当然是善意,叫起来顺口,听起来温情。但是,“农民工”这称呼究竟是褒是贬,不在于专家的生花妙笔与舌灿莲花,而在于其真实的生存语境。

  “农民工”自己真的很介意这个名字吗?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说,“如果待遇不平等,叫什么名称都不是滋味,改变名称的时候更要想到实现‘农民工’的平等待遇”;胡小燕代表说得更直白,“对我个人而言的话,我觉得‘农民工’的称呼只是个代名词,叫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同工同酬,福利待遇能够得到实惠就行了”。

  改名有改名的道理,但权利和福利也许更富有价值评判标准。譬如教师职业,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样的纠结,恰恰是名不副实的尴尬。实践而言,很多地方都给“农民工”改过名字,比如东莞的“农民工”被称为“新莞人”、深圳的“农民工”被称为“来深建设者”等,尽管心理认同感有所增强,但就“农民工”的处境与地位来看,似乎并没有多少明显的裨益。

  客观而言,“农民工”这个称呼,确实凸显着城乡壁垒、户籍鸿沟的意味,但骨子里的问题,并不是更名就可以一劳永逸。更为“幸福工”,不见得幸福指数就蹭蹭往上蹿;改为“上帝工”,也不见得就真的拿“农民工”当上帝。如果只是希图以改名的方式来调整群体间的权利与福利落差,那么,顶多只有字面上的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几年“农民工”地位的提升,除了与劳动力红利的结束、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有着关系,更与制度体制的发力分不开。我们在关注改名,“农民工”却在关注欠薪——此间的疏离与断裂,在于其真实的生存语境。“农民工”的尊严,需要公平的制度和体制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