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清洁明净过"清明" 文明环保才"最现代"
2012-04-02 21:08:1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德良] [责编:荆彩] 字体:【

  [“文明”、“环保”过清明之一]

  让传统与现代对接

  本报评论员 沈德良

  “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渐行渐近。

  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感恩文化,它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和感恩心理。它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

  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对家庭的依恋,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所有这些价值理念,在清明节的习俗中均清晰可见。因此,清明节被列为国定节假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拯救”,而是我们对文化之根的认同,对文化生命力的认同。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基础上与现代对接,赋予其时代性的特点,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赢取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恰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的重要环节。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充满迷信色彩的糟粕、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祭祀方式大行其道——除了焚烧香烛、冥币元宝外,纸糊的“家电”、“轿车”、“别墅”,甚至“保安”、“小姐”等,在世俗意志的支配下,统统成为祭祀的物品,一些地方甚至冒出了“代哭”、“代理扫墓”公司。这种讲究排场,粗俗愚昧,甚至伤风败俗的祭祀行为,完全失去了寄托哀思的本意。

  当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被世俗的物质所代替,其承载的节日内涵也必定会丧失殆尽,原本彰显的节日价值也会被功利的物质所填充。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就离民俗的本质越来越远;一种背离时代进程的风俗如果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迷失了健康的方向,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先进文化的桎梏。

  文明祭祀,环保出行,可视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倡导文明祭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能够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焚纸钱、烧“别墅”等,显然与文明的生活理念相悖。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文化中某些与时代发展相悖的陋习,是当今传承传统文化值得思考的话题。

  清明扫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与激励。一束鲜花、一杯水酒,都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将自己的追思寄于文明祭扫之中,让“绿色清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对构建文明、环保和健康的和谐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尊重传统,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让清明节重现“清洁而明净”的节日氛围,提倡文明、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祭奠方式,这更能体现出我们追随现代文明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