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不愁“无人种地”,只怕“小农经济”
2012-03-24 21:50:0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轶水] [责编:彭彭] 字体:【

  不愁“无人种地”,只怕“小农经济”

  提示:让农业具备真正的财富积聚效应,就不愁“没人种地”了

  张轶水

  开春,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离开农村,奔向城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

  “无人种地”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院士们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两院院士忧“人口大国无人种地”,是对我国经济战略安全,优势是对粮食战略安全的高层思考。这种“无人种地”的背后,关键原因恐怕还在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无法实现财富的积聚。

  “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破解“三农”问题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在于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过分分散的经营规模。目前中国的农业,基本上仍是数千年来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由于“规模小”而“分散经营”,即便是国家拖入大量惠农资金,分配到每家每户,却难以摆脱“撒胡椒面”的模式。

  其实,说起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巢湖市槐林镇就曾作过有益的探索。当初,这个镇曾采取市场化的动作,鼓励一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将承包地租借给“种养大户”从事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一探索曾得到过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农业部的肯定。然而,快20年过去了,集约化经营,依旧是进入现代农业时必须跨越的门槛。

  固然,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一个“历史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宜拖得太久。而“规模化经营”的加速,关键是“看不见的手”应加强市场的引导。具体说来,对待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各地政府应该在“农民变市民”方面多下点硬功夫,特别是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上学诸方面,不再将其当成“二等公民”,并使之再无“后顾之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放弃农村的承包田;再者,对于现在仍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国家应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承包地租借给种养大户。这中间,国家的“惠农补贴”也应该相应“调结构”,真正做到谁种地,谁得补贴。

  其实,破解“无人种地”的近忧,道理并不复杂。只要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辅之以“政府补贴”,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淘金”的转变,让农业具备真正的财富积聚效应,就不愁“没人种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