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面对人才,应鼓励而不是挑剔
2012-03-21 23:03:5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玉胜] [责编:彭彭] 字体:【

  面对人才,应鼓励而不是挑剔

  提示:无论是从回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还是面对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白发苍苍”的无奈现实,对于刘路这位23岁的年轻教授,都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挑剔

  张玉胜

  年仅23岁的大三本科生刘路因成功破解“西塔潘猜想”这道国际数学难题而一夜成名。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3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3月21日《湖南日报》)

  作为局外人,笔者无从知晓“西塔潘猜想”在数学界的地位和学术价值,单就从敢于攻关破难的角度讲,笔者十分欣赏中南大学这种不拘一格选才的胆量与勇气。

  其一,可以激发年轻学子的创新攻关欲望。聘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不仅是对其个人研究成果的奖励,更是为同龄人树起了攻关破难的标杆。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果年轻一代都能把精力用于“攻关”而非“公关”,此举所包含的引导意义善莫大焉。

  其二,有助匡正学术造假的浮躁之风。尽管“西塔潘猜想”的地位和价值尚存争议,但刘路毕竟是用通过自己的勤奋、凭借真实的成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面对这位年轻学子,那些热衷于通过文凭造假、考试泄题、抄袭剽窃等低劣手段换取荣誉的无良之徒,岂不汗颜耳热!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应该说,刘路破解数学领域的难题,缘于他对数学的酷爱与执着,正是这种特殊的“爱好”才成就了他的成功。中南大学赋予其正教授级待遇,奖巨资改善其研究条件,无疑会激励其延续这种“爱好”,并将其潜能发挥到极致。无论是从回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还是面对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白发苍苍”的无奈现实,对于刘路这位23岁的年轻教授,都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挑剔。

  应试教育已成为我国通往教育强国道路时必须跨越的障碍。正如刘路所言,“如果要说我与同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对数学的特别关注。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这就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学生的“偏科”现象,如何保护和引导好学生的“爱好”。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又何尝不需要“术业有专攻”的特殊奇才。或许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中的不当“纠偏”和误导,最终“扼杀”了孩子们充满智慧的想象、好奇和冲动。这正是现行教育体制值得反思的短板和软肋。

  发现人才不易,培育人才更难。中南大学打破常规聘任刘路的做法,也应是全社会对待年轻人才应持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