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唱“情歌”的孩子 “失声”的儿歌
2012-03-20 22:09:1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立川] [责编:彭彭] 字体:【

  儿歌,离孩子越来越远

小学生唱歌庆六一儿童节。 (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本报记者 李立川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许多年纪稍长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当为人父母后,孩子还会唱自己那时流行的儿歌吗?他们如今又在唱什么样的儿歌呢?

  在3月21日世界儿歌日到来之际,就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孩子在唱什么歌

  “走过一条寂寞的街角,期盼一张熟悉的微笑;一首老情歌听湿了眼睛,继续爱下去我会怎样?如果不能完全的遗忘,时间是否真能够疗伤……”当“凤凰传奇”这首《我们的歌谣》,从一群8、9岁幼童的小学生口中唱出,你会是什么感受?

  3月19日,长沙市开福区某小学三年级一教室里,当音乐老师要求孩子们唱一首自己比较熟悉的歌曲时,小家伙们把小脑袋凑在一块,稍作商量,开始异口同声地高声唱了起来。

  “这样的歌,孩子唱不大合适吧?”面对记者的疑问,音乐老师舒女士很坦然:“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超强。原来的一些经典儿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他们觉得太老了,唱起来没劲。倒是流行歌曲,孩子们一听就会。只是大人听起来,会有种怪怪的感觉。”

  “教育部门难道没有推广儿童歌曲?”

  “有是有。每年都有儿童歌曲的推广,但学校的力度,哪里能与电视、网络的轮番轰炸相抗衡呢?在教室里,孩子当然会照老师的要求学唱一些儿歌,但只要出了教室,就是满嘴的‘超女’、‘快男’的歌了。”说到这,舒老师把手中的音乐书抖了抖,颇有些无奈地笑了笑。

  孩子们自己怎么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小学生。超过半数的孩子表示,因为电视上经常出现周杰伦、李宇春、凤凰传奇等,这些人很时尚,大家各自都有相应的的偶像,因为喜欢偶像,所以平日里一般都听、唱他们的歌。谁要是不会几首流行歌,会被同学们讥讽为“OUT”了。

  也有不少孩子其实是喜欢儿歌的,可惜“爱你在心口难开”。“好听的儿歌太少了。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首。隔我们太远了。”

  “谁在班上唱老儿歌,会被当作怪物的!”一位小姑娘,对记者小声咕哝道。

  儿歌,离孩子似乎越来越远。

  ◆家长怎样看待“情歌孩子”

  几岁的孩子开口便是情歌,满嘴“情与爱”,对此,家长怎样看待?

  在长沙市定王台书市,记者遇到了来这里为孩子选购课外书籍的几位家长。对于记者的问题,家长们看法不一。

  赵先生的女儿今年11岁,对于孩子所唱的歌,这位父亲很了解:“原来最爱唱《老鼠爱大米》,后来唱《姑娘我爱你》、《菊花台》、《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风》,现在唱得最多的,是李宇春的歌。”“现在的孩子喜欢唱歌,电视上播什么,他们就唱什么。情呀爱的事多了点,可有什么办法?翻遍了频道,哪找得到播放的好儿歌?”

  在省财政厅上班的姚女士则表现得有些担忧。她说:“流行歌曲在我看来,其实绝大部分不适合孩子哼唱。情啊爱呀的挺多。如果孩子从小便受这些歌曲的熏染,怕是会影响身心健康吧?”作为一个有心人,姚女士曾经多次到各大书店和音像店去寻找有关儿歌读本与歌碟,但收效甚微。

  事实也确是如此。记者在定王台书市逛了几圈,发现里面儿童歌曲类的磁带、碟片少得可怜。经过几家音像店,充斥耳膜的,全是时下的流行歌曲。摆放在店门前的“排行榜”、“金曲榜”,压根就没有儿童歌曲的一席之地。

  ◆儿歌为何会“失声”

  笔者采访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界人士,他们认为,现在儿歌之所以“失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说来说去,新作品内容贫乏,音乐不生动、不抓人;儿歌词曲作者队伍青黄不接;政府对儿歌的推广工作力度不够是主因。

  “我觉得现在的儿童歌曲,不少存在偏重说教的动机。引导虽然是必须的,但一旦沦为说教,就容易引发孩子那颗“自由心灵”的抵触情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直言不讳。这位曾经创作出版4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屡获全国儿童文学大奖的国家一级作家,对儿歌的关注一直没有放松过。

  诚如她所言,翻阅现在的一些儿童音乐读物,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仍然有一些儿童歌曲创作者还在努力,也或多或少取得过一些成绩,但其中确有不少创作者,还在以自己几十年前的童年经验,揣摩现在的儿童心理。导致创作出来的很多儿歌,一方面旋律不美,孩子不爱听;另一方面,脱离时代,难以激发孩子的共鸣。

  “不了解孩子,如何能创作出打动孩子心灵的好儿歌!”汤素兰这样分析。

  新的好儿歌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儿歌词曲作者队伍极度萎缩。对于这一点,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金沙和汤素兰教授的观点惊人一致。这位30多年前就曾创作过儿童歌曲、且至今仍在积极探索儿歌创作的资深音乐人,在谈到日益凋零的儿歌词曲作者队伍时,很是痛心。

  “大家都知道歌声往往代表一个时代心声。也希望孩子们拥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儿歌,拥有他们的心声。但一个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谁来为儿歌创作埋单?”据他分析,一首儿歌,从创作到制作,必要的花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儿歌创作长期无利可图,使很多人望而却步。相反,目前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往往能拿到上万元稿酬甚至更多。如果为某知名企业创作一首宣传歌曲,回报将更为丰厚。而发表一首儿歌的稿酬,则少得可怜。

  “何况创作儿歌的难度,并不比创作流行歌曲小。就拿湖南来说,7000万人口的大省,真正还在坚持儿歌创作的词曲作者,不过区区二三人。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来写?”金沙的话里,透出儿歌离孩子越来越远的担忧与无奈。

  ◆破解难题仍需各方努力

  儿童歌曲匮乏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推广——社会各界责无旁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党和国家把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颁布了系列政策,促进未成年人教育的各项工作,少儿歌曲的现状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先后发出通知,积极引导少儿歌曲创作、推广。

  “当务之急,是政府在投入上要加大力度。”这是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呼声。

  “其实只要建立健全支持创作的激励机制,形成强势传播平台,儿童歌曲一样可以形成创作、传唱、宣传、推广、流行等产业链。”金沙对儿歌产业如此认识。

  平台---可以实现的举措。

  少儿歌曲由于缺乏载体支持,导致生存空间日益萎缩,这是公认的事实。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发达的时代,可荧屏、电台却少见少闻或不见不闻儿歌、童谣,纸媒也难觅其踪影。上海音乐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份儿歌刊物《哆来咪》(曾名《红小兵》、《儿童歌声》),从1972年坚持到2003年,从月刊改成双月刊,最终还是停刊了。这份最多时曾在全国发行几十万份的刊物,因为“不够主流”、“难以扩大发行”等原因而被放弃。少儿歌曲生存空间的日益狭小,使很多孩子对一些电视广告歌曲耳熟能详,却很难有充分接触少儿歌曲,领略其魅力的机会。

  “光凭一本儿歌书,光靠一堂音乐课,已经远远不够。”汤素兰主张,“音乐引导”的阵地建设,千万轻视不得。她认为,借鉴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经验,像当年一样,应该大力鼓励明星演唱儿童歌曲。同时各方应积极创设儿歌传播的多渠道平台,包括电视、纸媒、电台、网络等,一个都不能少。

  改良——教育工作者可探索的思路。

  在长沙市岳麓区某知名幼稚园从事音乐教育的王老师看来,老师在孩子唱什么歌上,当然可以有所作为。

  “借用流行音乐的旋律,多花些心思和时间,和孩子们一同编写适合他们演唱的歌词。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孩子既学了新歌,又增强了动脑能力。”

  王老师透露,其实不少学校的音乐老师,早就在尝试这方面的努力。

  “但这需要一定的实力,特别是所在学校的规模、师资的配备。”

  大家都努力,也许当孩子们长大时,才不会在儿时的记忆深处失落了美好的声音。

  ◆相关链接

  1、“世界儿歌日” 是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的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中创立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举行庆祝活动。主题是: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我国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行活动庆祝世界儿歌日。

  2、日本的儿歌数量颇大,旋律轻松优美,歌词简短明快,多以儿童的内心视点看世界,而不是大人授予儿童的好孩子意识,其流行于我国的作品《红蜻蜓》、《花仙子》、《阿童木之歌》、《幸福拍手歌》等就说明了这一点。如今,日本的漫画与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又带动了儿歌、童谣的发展。此外,日本还引进了大量外来歌谣,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