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善良是对道德的恪守
2012-02-22 22:17:3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德良] [责编:蔡矜宜] 字体:【

  2月18日,在通道侗寨火灾现场,步履蹒跚的吴成枝老人来到救灾物资发放中心,焦急地找到在场工作人员,要归还已经发放给自己的棉袄。“好心人已经给我们送来米、衣服、棉被,我心里很感谢他们了。这件衣服里有好多钱,我不能要这钱。你们一定要把这衣服还给爱心人士。”(2月21日《湖南日报》)

  老人的举动,让在场的人非常感动。或许,这位深居大山之中、家境原本就不宽裕的老人,很少有机会如此轻易地得到这么多钱,或许她从来不知道兜里的银行卡究竟为何物,她也可以将这些东西连同棉袄视为捐助者的馈赠而收下。但她知道,这是别人的东西,自己不能要;这何况是一位爱心人士得知侗寨火灾后急匆匆伸手援助时无意疏忽。

  原本美丽的侗寨,因为一场大火而成为一片瓦砾,居住在这里的数百名村民脸上是悲戚,是泪花,大火吞噬了他们一辈子的积蓄;同样,他们心怀感动,几天来,来自省内外源源不断的爱心援助,足以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连日来,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侗寨,正在上演着一场爱的接力。操着各种口音的志愿者,陆续赶到这里,用他们的行动抚慰受灾群众的伤痛;来自各地的爱心在这里汇集,让失去家园的村民重燃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爱心,仍在源源不断流向这山村。没有谁来导演,也不需要刻意的鼓动与渲染。它是一种自发的表露,是汇聚无数人善心后形成的暖流。

  侗族百姓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纯朴与美丽同样让人感动,没有人去引导,也无需放大。就如同侗寨的美丽一样,坦荡而自然,能守得住各种变故的冲刷。

  灾难面前,从来不缺少爱的温暖;失去财物、家园的废墟上,同样不缺少人性向善的美丽。我们坚信,受捐者对道德的坚守,与不期而至的爱心,都将成为通道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柱。

  受灾群众感受爱心温暖的同时,也在用他们的行动感动着我们。“别人的钱不能收”,如此朴实无华的话语,既是一种简单的善良,更是一种对道德的恪守。用一些华丽的词语安放在这位老人身上,显然有种画蛇添足的别扭。但透过这句话蕴含的思想境界,相信它能产生洁净心灵的力量。

  这样的境界,或许可以看成是对各方爱心的最好回赠,可以看成是对眼下提炼、培育新时期“湖南精神”活动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