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家,应该成为母语的守护者
杜浩
2012年伊始,《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
2月被围观的博主是郭敬明。“围观”的专家介绍说,从郭敬明的博客看,他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几乎毫无规范意识,低级差错触目可见。比如把“令你们自豪”误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了”误成“自我了解了”,把“顶着大雨”误成“定着大雨”等等;一些常见的易混字词,比如“戴”与“带”、“副”与“幅”、“碳”与“炭”、“反映”与“反应”等等,郭敬明基本不能准确辨析;甚至错把“蚍蜉撼树”的“蚍蜉”当做是“蜉蝣”。《咬文嚼字》主编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说,这犹如“遍地荆棘,叫樵父如何下手? ”围观的专家和读者普遍认为,郭敬明博客中充斥如此多的语言错误,反映了他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
著名作家王蒙曾赞扬郭敬明“他用的语言有一些诗意,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的确,郭敬明是当今文坛的畅销书作家,青少年读者、粉丝和拥趸众多,可是他们如果看到他的这些语言文字运用,错误迭出,如此糟糕,该如何感想?他们会不会对郭敬明的作品质量、写作精神和文学态度,产生更多的质疑?郭敬明本人在他们心目中的作家形象会不会因此受损?
其实,一些名作家读错字、写错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这些都曾经成为文化问题,引起一些批评争议。可见,一位作家特别是一位在文坛、在读者中有一些影响的当红作家,书写中经常出现错字连篇、谬误不断的现象,却是不能当做小事看待。我们知道,作家写出作品是为了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产生精神和思想的共鸣,而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媒介形式;并且,他们还要追求语言文字的诗意、灵动和韵味。如果作家使用语言文字时,不能保持最基本的正确、无误,怎么能到达这个写作目的和文学效果?记得作家刘震云在评价80后作家的文学写作时,就曾专门谈到的语言文字写作要求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意义:“我觉得他们必须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写错别字,一页纸如果有3个错别字的话是不可原谅的。就好像杨百顺学杀猪,把肠子捅烂了,弄得满腔都是烂肠子和大粪,这就不对了,我觉得是不是从学好汉字开始?”
这不禁又让我们想到今天我们文化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现在有人提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吗”,“网络时代,我们怎样书写汉字”的疑问。的确,看看如今我们的汉字,却正在遭受各种图像的进攻,正在受到网络“雷词”语言的进攻,正在经历技术力量的进攻,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致使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汉字正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走向衰竭……汉字的这种窘境、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的命运,的确让人关切和忧虑!
对于我们的汉字、汉语运用危机,我们的作家该怎么办?
我们知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精神活动,作家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往往被看做是作家的生命和精神的外化形式,无论是表达自己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还是向读者展示自我的心灵和生命世界,或者表现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语言文字是作家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的渠道和工具。这正像著名诗人余光中所说的,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
汉语才是我们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所以说,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作家的文学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依托和根本,没有汉语的这一切价值,作家将失去一切。所以,对作家来说,他们的文化职责是,不仅是我们的母语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我们的母语的守护者、保护者。对待我们的母语,不仅需要一种严谨的态度,更需要具有一种敬畏之心。这是任何作家不能缺失的写作自觉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