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农业科技喜迎春——省内农科教专家热议中央1号文件
2012-02-02 23:11:1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柳德新]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农业科技喜迎春

  ——省内农科教专家热议中央1号文件

  本报记者 张尚武 柳德新

  龙年伊始,中央1号文件的暖风唤醒三湘大地。

  刚刚下发的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今年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专题部署的中央综合性文件。

  2月2日,省内农科教等方面的专家热议中央1号文件,探讨农业大省如何抢抓发展机遇。

  专家们认为,这是农业大省的重大机遇。面对当前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专家们认为,这也是农科教系统共同期盼的春天。农业科技明确定性为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着力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和生产两张皮”、 农技推广的 “最后一公里”以及“将来谁种地”等难题。

  大家发自内心地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业科技将为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根本出路

  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

  我省的农业科技队伍,市州农科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全省14个市州都有农科所。长期以来,市州农科所做的贡献不可低估,特别是在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及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例如新品种筛选、繁育,他们的成果占到了全省的一半左右。

  目前,全省有3.8万名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们是农技推广一线的“主力军”。省政府办公厅2010年底批转《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后,已有约70%的县市改革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均已达标,争取今年一季度全部改革完毕。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已到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从我省现状来看,耕地面积、水资源等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农村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往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在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的前提下,依靠低成本支撑农业发展的途径已难以为继。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如超级稻第三期攻关取得重大突破,108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去年全省增产粮食9.2亿公斤,其中超级稻就贡献了一大半。

  从发展来看,我省农业科技要解决好4个问题:一是解决能力问题,包括保障能力、队伍能力、条件能力。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推广服务。四是培养多层次人才。围绕这些问题,省农业厅即将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省农科院副院长单杨——

  支撑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已经绷得很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突出,必须要突破资源制约瓶颈。

  从发展需要看,要稳定农业生产,长期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那么就要让农业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而不是到处“找饭吃”。建议省里出台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策,湖北、山东、贵州等省都已出台了。

  农业发展的思路要变,要用现代农业思路搞产业链发展,真正转方式、调结构。以往的农业生产,主要靠政府主导,导致农产品供求信号失灵:出现结构性过剩,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出现结构性短缺,又加大物价压力。因此,要围绕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袁隆平院士倡议实施的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以县为单位成建制推广,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发挥湖南优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宇——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抓住了转型期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一线机构薄弱,基层农科人才匮乏,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缺乏投入和机制。我们迫切期盼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有为、有位,待遇提高。只有生产一线留得住技术人才,基层农技队伍有岗位,农字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才有“出口”,传统的农学等专业才有人读。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关键还是要多层次培养人才,尤其要向一线倾斜,培养扎根乡土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此,学院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还开设了一些特殊的培训课程,针对一线在岗农技人员开展短期培训,提升素质;对种养大户开办专门的培训班,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线操作性人才。

  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环节真正结成一体,整合优势,从机构、设施、人才等所有环节配套强化入手,形成对新技术大规模推广的合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张凯锋——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从中央政策中“挖金子”。文件支持的重点工作,我们就要争取资金支持。二是认真分析湖南农业科技现状,从发展瓶颈中“找口子”。粮食生产已经多年连续增产,已经到了增产的临界点。这个“瓶颈”的突破口,就在于农业科技。三是认真研究农业发展途径,从现代农业要求中“探路子”。农业科技如果不能应用到生产中,创新也就毫无意义,因此推广应用环节至关重要。

  我觉得,要从4个方面发展农业科技:一是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力争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研究方面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导向,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农业优质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不同机构、项目、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协作机制。二是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着力提高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认真抓好职业农民培训。今年要利用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经纪人等学员20万人。四是着力提高转基因生物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能力。

  成果转化,解决“最后一公里”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登魁——

  中央1号文件提出,基层农技推广“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一个衔接”是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两个覆盖”是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一个衔接”让基层农技员待遇有保障,“两个覆盖”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打通了途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覆盖农业县,就是中央每县投资100万元,培育主导产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每个示范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不少1000名,辐射带动2万户农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不少于10个,每个示范县参加集中培训的农技人员不少于100名。而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即按每个乡镇农技站安排36万元建设费,使每一个乡镇农技站都有办公场所、有交通工具、有服务实施设备。这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热切期盼。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我省已全面规范农技员的聘用管理,建立人员培训长效机制。2012年我省将重点集中培训650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确保每个乡镇农技站至少有一名人员参加1个月以上的培训,3年内将所有乡镇农技员轮训一次,提升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光明——

  中央1号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对农技推广是一个重大利好,奠定了农业科技的全新地位。由于改革的成本比较高,导致基层农技推广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完善全省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同时要为现代养殖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遴选好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培训。特别是要与农业科研院所结合,形成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形成“三驾马车”一条龙的合力。

  省农机局科教处副处长胡先鸣——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科技的载体,中央1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省农业机械化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着力抓好新型农机装备技术研发推广。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重点突破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尤其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二是着力抓好农机技术转化应用主体建设。重点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等三个技术转化应用主体的建设。三是着力抓好农机化人才队伍培育。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培育好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四是着力抓好农机产业发展。注重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农业机械产品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省畜牧水产局科教与法规处副处长王金埔——

  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养殖业科技工作要实现“5个加快”:一是加快养殖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以推进养殖业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养殖业生产的贡献率。二是加快养殖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养殖业科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职责到位。三是加快养殖业科技推进计划实施。加强农科教、产学研、贸工农和育繁推一体化,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养殖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我省养殖科技在全国养殖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养殖业发展。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冬春农业科技培训行动”和阳光培训为平台,加大养殖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加快养殖环保治理技术推广与应用。深入推进养殖业节能减排、低碳养殖业和碳汇渔业,加强养殖养殖业面污染治理,将养殖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农业科技,关键在人

  省农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邓辉平——

  农业科技,关键在人。去年,我们与省统计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搞的摸底调查发现,全省现有农业实用人才近70万人,如能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将起到巨大的作用。麻阳苗族自治县是个柑橘大县,县里请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秋明等专家给果农讲课,把最先进的柑橘种植技术直接推广到户,柑橘也因此成为麻阳农业经济的第一支柱。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奎武——

  在高等教育中,亟待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都是什么专业的毕业生紧俏就办什么专业,一哄而上,经常造成人才队伍结构性过剩。而农业科技人才,由于长期以来待遇不高,成为冷门专业。

  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程,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农技人员培养、农技社会化服务等开展全方位研究,湖南成为第一批9个试点省之一,由湖南农业大学具体推进此项目,将组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同时,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也放在湖南农业大学,将依托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