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春节,我们在一起
2012-01-18 22:44: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编:周静] 字体:【

  春节,我们在一起

  本报评论员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些天,在车站、机场、码头,该有多少亲情友情的欢聚,该有多少归心似箭的热切;这些天,在每一个村口、街口、路口、门口、窗口,有多少踮起脚尖的守望,有多少喜泪交集的拥抱。

  这一切,只因春节到了!

  这是传统文化浸染最深的仪式。中秋、端午的一些常识,媒体如今或许还需要向大众陆续普及。可是面对春节,几乎无需多言,直接表达喜气洋洋的场面即可。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最能证明传统文化依然在我们血肉中根深蒂固的,还是这每年一次的春运景观。无论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抑或是阴雨连绵、寒气袭人的南方,数以亿计的庞大人口,如潮水般席卷全国。即使“一票难求”,即使长途奔波,他们乘火车、坐汽车、搭飞机,甚至一家三口开着摩托车,也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滚滚人潮中,向着故乡、向着亲人顶风冒雪地前进。

  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这般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斯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这般凸显出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量?

  俗话说:初一的崽,初二的郎。春节,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认同。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守候,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奉祀祖先,聚会欢乐,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节奏,回归悠闲生活,人们的精神也在这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到故乡,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抱憾,所有的喜欢,都盛在春节这个用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

  吾心安处是吾家。当这个家的概念,足以支撑起人生意义和灵魂归宿,那么再不容易,也要成全这样一份团圆。有了春节,有了家的团圆,游子就有了一份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绵长的呼吸,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事实上,“家”——不就是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所在吗?

  然而,春节又是不可复制的。国外有圣诞节、情人节,且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然而毕竟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有差异,文化情感也不一样。诚如李汉秋先生所言:“春节,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人心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却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磨。这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是的,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春节,怎会被所谓“洋节”取而代之呢?

  千情一日叙,万里半步遥。春节,就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约会,只不过对象是亲人。约会的情怀,却是一样的,就是要“在一起”。团圆、团聚,哪怕只见一面,心就安了。

  当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惟有融入大海,才能真正显露出作为水本来的意义;惟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彼此,照亮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