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长沙歌厅的美丽与哀愁
2012-01-05 21:09: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孙振华] [责编:周静] 字体:【

  【湖南热点文化现象系列观察】

  编者按

  刚刚召开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全面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在文化强国建设前列的总体要求,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跨入全省七大千亿产业之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成为我省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868.49亿元,增加值达827.5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

  湖南文化产业在全国已是先声夺人。面对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全国文化产业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湖南文化产业如何保持先发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乃是不得不正视的课题。为此,我们首批选取了歌厅、动漫、洒吧、艺术品产权交易等湖南的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解析,正视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期助推湖南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有人扬帆出海,有人关张倒闭,曾经风光无限、夜夜笙歌的长沙歌厅,如今只剩下4家,是产业萎缩还是升级换代——

  长沙歌厅,精彩能否继续

  ——湖南热点文化现象观察之一

长沙琴岛演艺中心的歌舞表演。本报记者 郭立亮摄

田汉大剧院的歌舞表演。本报记者 徐行 摄

长沙琴岛演艺中心的歌舞表演。本报记者 郭立亮摄

长沙琴岛演艺中心的歌舞表演。本报记者 郭立亮摄

  本报记者 熊远帆 孙振华 通讯员 贺美华

  曾经有人说,如果没有去过长沙歌厅,便不会懂得长沙这座城市。歌厅一度成为长沙人或外地人在长沙夜生活的首选。每到夜9时,这座城市告别了紧张忙碌,取而代之的是娱乐的喧嚣。各大歌厅酒吧前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这已经成了一道10多年不变的风景,被誉为“长沙歌厅现象”。

  可不知何时起,外表光鲜的长沙歌厅,暗流涌动。

  2011年7月,长沙老牌歌厅“港岛”因欠薪关张时,人们突然发现,长沙歌厅已由鼎盛时的30多家,减至琴岛、红太阳演艺(田汉大剧院)、欧阳胖胖3家。

  就在人们感叹长沙歌厅黄金时代可能就此结束时,10月末,凤舞九天演艺中心杀入歌厅业,接盘港岛,使长沙的歌厅恢复到4家。随后,琴岛投资6000万元,高调进入武汉。

  一面是歌厅数量不断减少,一面又有新的业者加入并向外扩张,长沙歌厅精彩能否继续?

  长沙歌厅由小歌厅向大剧场演进,目前在全国仍属一流

  2011年12月12日晚8时,田汉大剧院,离演出开始还有1个小时。剧院门口和大厅已聚集了很多人。在前台购票电脑上记者看到,红太阳演艺旗下的两台综艺节目《激情梦幻夜》、《又唱浏阳河》,所剩座位均不超过30%。从当晚情况来看,似乎还很红火。

  红太阳演艺集团总经理曾辉,是长沙歌厅业界公认的“老口子”,从长沙市第一家歌厅——航空歌厅就开始经营这个行当,一直到如今还在红太阳担任总经理。

  1988年,航空歌厅在长沙市的航空宾馆横空出世。当时电影、戏剧沉入低谷,一时找不到其它娱乐休闲方式的长沙观众,忽然被这种小歌厅的演艺吸引了。

  敏锐的文化经营业者一时群起效尤。

  曾辉介绍,那时候的歌厅,小的座位四五十个,大的也就200多个。这样的歌厅最多时达30多家。表演内容开始是很贴近本土的俗文化,从当时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或业余文艺界找来一些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当主持,请来几个本土歌手、几个相声小品演员、简单的小乐队,四五十到上百平方米的舞台,就是一台演出。观众一边品茶,一边点歌听歌或观看小品相声。主持人临场把握,即兴发挥,调节气氛,控制场面,成为晚会的中心。这几乎成了当时长沙歌厅的一种模式。

  在长沙歌厅萌芽期,由于一时间遍地开花,竞争激烈,歌厅开始无限度地迎合观众口味,荤段子、黄段子等恶俗表演一度风行。

  随后,管理部门推出一系列强化管理措施,歌厅不良倾向受到遏制,歌厅热度也随之骤降。长沙歌厅出现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然而,就在此徘徊期,琴岛、红太阳演艺等一批品牌歌厅开始冒出。此后,长沙歌厅步入声名远播的黄金阶段。

  琴岛演艺公司的总经理陈士清回忆:“琴岛歌厅成立于1993年,到2000年左右,红火得不得了,晚上7时票就卖光了。那时候的歌厅多是一些本土味很浓的综艺节目,很多本土笑星、歌星就是那个时候从歌厅扬名的。”

  其后,红太阳演艺迁到田汉大剧院,把长沙歌厅再次推上一个新高峰。田汉大剧院于2002年6月开业,每天精彩演出不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场场爆满。宽大的舞台,炫丽的灯光,节目既有美国百老汇的古老风格,又有法国丽都的时尚魅影,更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长沙歌厅文化档次迅速得到提升。

  黄行义,欧阳胖胖大歌厅总经理,曾在田汉大剧院担任了多年营销总监,他这样描绘田汉大剧院当年的盛况:2005至2007年,票价从150元上涨到了380元;即便如此,每天上座率还是高达90%,生意红火时,有些观众花120块钱还只能搬个凳子坐在过道里。

  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8年间,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中心、港岛演艺中心、欧阳胖胖大歌厅等几家歌厅,平均每晚接待观众7000人次。

  2009年,新的琴岛演艺中心投资4000万元,在原贺龙体育馆扬帆起航。3000人的大剧场、一流的声光舞台设备,引领长沙歌厅进入新一轮升级换代。

  陈士清认为,歌厅数量减少,并不代表长沙歌厅产业下滑。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更加丰富,以前那种小剧场的歌厅文化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现在的歌厅从舞台到节目以及剧场的规模都有了很大提升。停业的歌厅大多是一些没有变革与创新的歌厅,场地环境长期没有改善,节目缺乏闪光点,营销和服务方式落后。“长沙目前的歌厅在全国仍属一流。长沙歌厅市场已培育了20年,人们的歌厅消费意识已经形成。很多人请客、接待都首选歌厅,每年也有不少政府与商务接待都在这里举行。”

  谈到长沙歌厅的现状,长沙市文广新局市场处处长关健之说,小、乱、差的已被市场淘汰,歌厅市场洗牌基本结束,下一步要专注质的提升。

  “现在歌厅只剩下4家,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品牌歌厅由小及大的升级过程;赚了钱不投入创新的歌厅基本上都死掉了。长沙歌厅逐渐走上了由小投资到大投入、由跑场演出到定场演出、由小歌厅向大剧场的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而言,现在长沙做歌厅的氛围还是最好的,产业比较阳光,城市的消费习惯也很好。”曾辉说。

  长沙歌厅平均上座率在60%至80%之间,观众比鼎盛时下降了不少

  “长沙歌厅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在虽然在全国还是领头羊,却不能否认已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欧阳胖胖大歌厅总经理黄行义如是说。“民间投入曾是长沙歌厅红火的一个原因;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还承受着场地租赁费、人员工资上涨等各方面压力,肯定会出现急功近利做法。有一段时间,长沙歌厅大场子拼命做场面,小场子维持着老一套没提升。”黄行义坦承,欧阳胖胖大歌厅每晚有90%的上座率,但仅有60%的观众是买票入场的。

  歌厅演艺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同样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灯光设备、舞台造景以及节目轮替费用都很高。“赚了钱需要不停投入,更新节目,改造舞台,否则观众就不买帐。外人看起来很红火的背面,其实经营也不容易。”红太阳演艺集团总经理曾辉说。

  一方面歌厅经营不易,一方面观众被新兴的KTV、酒吧等娱乐方式分流。长沙市文广新局市场处处长关健之将之归结为“娱乐消费选择的多元化”。2005年时,长沙市文化部门就长沙歌厅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报告指出:“KTV依然保持较为强劲的势头,演艺酒吧的市场份额在2到3年内将继续快速增长,纯歌厅的消费者正在逐渐流失。”

  凤舞九天演艺中心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姚戎告诉记者,曾有段时间,他的朋友几乎都不去歌厅消费休闲了。

  观众不去歌厅,总有其理由,KTV、电影院、酒吧、网吧,甚至家里的电视机都在和歌厅抢夺消费者。

  采访中,有些观众还认为,不是不想去歌厅,主要是对歌厅上演的节目没有兴趣。现在歌厅上演的都类似于“百老汇”、“红磨坊”之类的国际化节目,本土相声、小品、戏剧难觅踪影,缺乏本土气息。

  事实的确如此,不仅琴岛、田汉在逐渐减少本土色彩,就连一直主打本土特色的欧阳胖胖大歌厅,也在2011年国庆节期间弃用了本土的笑星,把压轴搞笑节目改成了东北二人转。

  这,一方面是进歌厅的外地消费者在不断增加,已超过本土观众,节目不得不照顾外地观众口味;另一方面也实属无奈。姚戎直言:“长沙本土笑星已是青黄不接,10年来还是那些老面孔。一般的,观众没有新鲜感;名声大的,要价太高,一出场就是上万元,歌厅也请不起。”

  对此,几家歌厅的经营者都有同感。黄行义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大兵演出能起到宣传效应外,其他本土笑星对观众几乎没有号召力。”

  琴岛演艺中心总经理陈士清也表示,本土笑星只要大兵出演,票就卖得好。但这些“名腿”也多是在歌厅练练新段子,要他们重回歌厅很难。

  其实,对长沙歌厅而言,一些高雅的艺术场所也在分食其收入蛋糕。长沙商业性质演艺最初主要集中在歌厅,现在湖南大剧院等高雅艺术场所,商业性质演艺也是精彩不断。据了解,前几年湖南大剧院还只有1500多万元的年收入,近3年年收入已达4500万元。

  据记者调查,目前,长沙歌厅每晚的平均上座率在60%至80%之间;从时间段来说,周四至周六最为火爆,每晚走进歌厅的人数平均在5000人左右。从数据直观对比而言,长沙歌厅观众比鼎盛时期下降了不少。

  市场容量决定歌厅的数量。曾辉认为长沙不能再无限制地做大歌厅规模了:“现在长沙歌厅竞争已经很激烈了。琴岛座位有将近3000个,红太阳有2000个,港岛有1000个,欧阳胖胖有800个,如果再扩大规模,或许又会有歌厅要倒闭。现在人员工资和各项成本都在上涨,产业已现疲软之势。”

  在差异化竞争中,长沙歌厅寻求各自生存发展之路

  长沙歌厅红火背后虽然隐忧不少,但经营者也在不断创新,寻找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现在琴岛每年的产值在七八千万元左右,但歌厅产业并没有碰到发展的‘天花板’,市场还有开发潜力。”琴岛演艺中心总经理陈士清介绍,“琴岛有一个长期的经营打算,就是把它做成百年老店,做成中国的‘百老汇’,做成长沙的文化产业名片;并将这一模式复制、开发,结合当地的本土文化,把琴岛输送到全国每一个可能的城市。投资6000万元的武汉琴岛歌厅已经开门迎客,来势不错。”

  为留住并吸引观众,琴岛常规节目、场景、编舞2个月轮换1次,好的节目保持3至5个月轮换1次,做到常演常新。针对外地观众和商务接待占到七成的现状,琴岛力图用国际化的舞台形式,让外地观众在3个小时内爱上长沙的歌厅文化。

  与琴岛一样,针对外地观众占多数的状况,红太阳演艺同时推出两台节目,《激情梦幻夜》,以俄罗斯演员为主的舞蹈团队,加上国际化的演出风格;另一台演艺冠名为《又唱浏阳河》,紧贴湖南本土文化。 红太阳演艺集团总经理曾辉认为,“歌厅的前景是美好的,首先是有市场需要,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歌厅行业一直在进步。过去节目每两年一换,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对节目进行更新,两三个月一次大换,这是行业进步的表现。”

  相对于琴岛、红太阳,凤舞九天(港岛)和欧阳胖胖走的是各自不同的路线。

  凤舞九天的消费者,主要是“大概念”的长沙人,即生活或工作在长沙的人,特别是歌厅周边高桥、万家丽两个大市场的商人较多。

  凤舞九天演艺中心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姚戎认为,长沙歌厅票价太高,“长沙歌厅有些高高在上,票价过于昂贵。全国其他地方的歌厅,大多是采用低票价来促动场内消费,这样可降低歌厅门槛。现在港岛最高票价220元,最低40元,150元以上送啤酒和小吃。以后要逐渐降低到10元左右的门票,甚至不要门票,主要靠内场消费来盈利。”

  “就节目而言,长沙歌厅更像是一台综艺晚会;但做综艺晚会,怎么可能竞争过电视呢?歌厅需要与消费者互动。凤舞九天要与其他歌厅实行差异化竞争,吸引年轻、时尚的人群。现在港岛的节目最长3个月轮换一次,一般的节目1个月换一次。其他歌厅吸引的主要是外地客人,而我们主攻的是本地市民,就是要让本地市民感觉好玩而且实惠。”姚戎说。

  欧阳胖胖大歌厅2010年4月重新开张后,人气逐渐恢复。节目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平均两个半月更换一次。

  欧阳胖胖大歌厅总经理黄行义认为,与琴岛、田汉等大歌厅相比,中小型歌厅也有自己的优势。场子越大越难做氛围,小场子容易让整个氛围热闹起来,更容易从精神层面打动吸引观众。在欧阳胖胖大歌厅的消费者中,以本地家庭式消费居多。为此,欧阳胖胖歌厅推出了不少举措,如消费者生日来歌厅,可以免费带来3个朋友。

  “对于歌厅而言,节目永远是生命线;节目好,就不愁没有消费者。欧阳胖胖大歌厅经常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综艺节目,并紧追网络、媒体、电影的流行趋势,节目的口碑越来越好。歌厅还针对各种节庆和时下流行话题,推出主题秀、小品、开场舞,让观众参与其中,让观众得到融入其中的快乐。”黄义行介绍。

  除了歌厅主业,欧阳胖胖大歌厅还打算向婚庆市场和地方与企业的晚会延伸。“这几块蛋糕很大,歌厅的品牌打出来后,再做这种产业延伸,品牌容易受到市场认可。”黄行义说。

  事实上,各路资本正看好长沙歌厅的发展前景!

  2011年8月25日,达晨创投和湖南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签署了总投资7000万元的协议,做精做强做大琴岛歌厅文化。琴岛演艺中心总经理陈士清透露,作为湖南文化产业重点后备上市公司,琴岛演艺计划近3年内上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