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假消息里寄居真焦虑
2012-01-01 21:44:5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志] [责编:周静] 字体:【

  提示:好的风气不是骂出来的,道德之心和善良之心其实一刻都没有走开,它仅仅是需要更多保障、更多信心

  熊志

  12月26日,网传“小悦悦事件”中救人的阿婆陈贤妹遭雇主辞退,并被房东威胁而搬离出租屋。一时间,网上舆论沸腾,相关对象横遭鞭挞。对此,阿婆的儿子出面辟谣:称网上谣言“瞎扯淡”,母亲是因不堪骚扰而返回老家,并非被辞工,现在他们还住在原来的出租屋里。(12月27日《广州日报 》)

  所有传言,无非源于一节未加考证的新闻片段。好在最终真相抵达,舆论散场。但是,一如所有的谣言,它如何发酵、传染、蔓延,旋即牵引出普遍的公共情绪,却同样是理应被还原的真相。

  虚假的快速传导,固然在于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辐射力度,但更在于人们对陈贤妹生活走向的密集关心。这是因为,于公众而言,早已默许了一种可以接受的发展方向,通俗的讲,即“好人应有好报”;而一旦“陈贤妹被辞”的传闻,借由谣言以悖逆的形式打破这种心理预期,那么,一种难以接受的强烈反感与落差,一经点燃,即难以扑灭,并演变为社会共有的表情。基于此,可以说,传闻虽失真,但透过激烈的评说,发轫于公众内心普遍而又厚实的善意期许,却是可以照进现实的真实,而它,又足以让一则假消息迅速膨胀成舆情的焦点议题。

  作为良心的书写者,陈贤妹在小悦悦历经十八次冷漠之伤后,及时为道德打上了补丁,截断了其继续断裂的脚步,因而,毋庸置疑,救人阿婆陈贤妹已然上升为一种时代符号。如果说,小悦悦悲恸命运,可以被理解为测量道德秩序的切片,那么,陈贤妹的现实遭遇,则同样可以理解为人情冷暖的一张试纸。某种程度上,前者标志着一个社会对待弱者的良心,而后者,则检验着一个社会对待好人的耐心。

  今时今日,大多数中国人不仅不冷漠,而且还很有爱心和正义感。众声喧哗地一味抨击社会风气、渲染道德危机,很可能无益于改善社会风气、扭转道德危机,反而会深深伤害许多人对“好人有好报”的信念。好的风气不是骂出来的,道德之心和善良之心其实一刻都没有走开,它仅仅是需要更多保障、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