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慈善素质评价"莫演变成"金钱评价"
2011-11-18 22:44:4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何勇海] [责编:蔡矜宜] 字体:【

  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11月9日《京华时报》)。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开展慈善教育,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这个是必须的。但是,目前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则是不妥当的。

  一则,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易变味成捐钱数目“大比拼”,演变为“关系评价”或“金钱评价”。有论者指出,学生目前综合素质评价时有背离初衷,尤其升学之时,更是乱象丛生。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原本是对学生慈善意识的评价,恐怕会变成谁捐钱越多,谁的素质就越高。

  二则,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多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作掩护,会助长强捐、派捐等不正之风。前不久,沈阳、济南、西安等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被学校强制要求加入红十字,并需缴纳2元至5元不等的会费。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之后,在“慈善素质评价”这根“道德大棒”的软暴力之下,学生及家长敢反抗吗?这种“被自愿”的现象,恐怕更加严重。

  第三,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不仅多余,且会伤慈善事业的后续力量——学生。之前,中小学生没有“慈善素质评价”,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总体素质要求。将学生素质与慈善“绑架”,不仅严重违背慈善的自愿宗旨,而且会让学生心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恐难培养出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善心,也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慈善热情的后续力量。

  其实,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深陷“捐赠发票门”,今天的中国慈善,还处在“一朝被蛇咬”的境地,公权与慈善的纠葛、善意与贪腐的角力、理念与制度的碰撞,都处在一个亟待转身又分外纠结的“节骨眼”上,重塑公信才是当务之急。将慈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也许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创意,但是,“尺子”都还没有修好,却急吼吼去测量别人,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