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最牛神童”的忧与思
2011-11-14 21:55: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纪鋆] [责编:蔡矜宜] 字体:【

  近日,中国最年轻博士、16岁神童张炘炀引起公众的关注。他10岁成为北航的本科生,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考上博士生,小小年纪有着让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耀眼光环,被人视为“最牛神童”。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他近来居然以完成毕业论文和博士答辩为要挟,逼迫父母为他在北京买车、购房、落户,其自私与冷漠引来了网友的一片非议和斥责。

  说起张炘炀,不得不令人联想起北宋王安石笔下的那个“惊世神童”方仲永。小小年纪就顶着“神童”的耀眼光环,邑人称奇,乡邻赞叹。然而,成名之后的方仲永再也无心向学,渐渐变得粗俗肤浅,最后自暴自弃,只落得“泯然众人矣”的命运,最终只是成了一名平平凡凡的庄稼汉。

  正是父亲的无知贪婪造成了方仲永的短视,白花花的银子和甜言蜜语的吹捧棒杀了这个“神童”。方仲永的失败是张炘炀的一面镜子。方、张都是“神童”,然而“神童”成为于社会有用的“奇才”,仅凭其先天因素是不够的,还需要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如果引导不好,这种心智发育不成熟的“神童”很可能希望之花中途夭折。方辙在前,并没有成为后世之鉴。于今来说,家庭也罢,学校也罢,社会也罢,对这种非智力因素教育并不重视,或者说并不真的重视,而是共同发起了“神童化教育”,旨在造出许许多多“神”来。把孩子教育的重点放在分数和成绩的提高上,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们就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不知世上还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等名字。

  这样的“神童化教育”在造就了“神童”的同时,也产生了冷漠者、自私者、偏执者。马加爵杀人、“硫酸泼熊”事件、廖天野打骂父母,虽然只是极端例子,但我们在其中都看到了教育残缺的影子。

  张炘炀还只是16岁,还可以在德育、智育等方面“补课”,譬如说学会为人的ABC——道德良知,学会为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能明白,真正的“神童”不仅要有骄人的天赋和渊博的学识,更要学会怎样去感恩、懂得怎样做人,他就能真正走上于社会有用的“奇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