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杭州车改何以“叫好不叫座”
2011-11-08 20:41:5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周静] 字体:【

  邓海建

  提要:大家都不洗脸,你忽然拿毛巾抹了一把,问题反而出来了:有人说你鼻子没干净,有人说你耳朵还有灰……

  杭州市在2009年开始公车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不过,“杭州车改遭遇一些质疑,最多的意见集中于车贴”。一些市民指出,公车消费本来就有浪费,现在用发放定额车贴的方式,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行为合法化(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说,杭州车改是有效果的,两年多时间公车总量就减少了三分之二。下面这组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杭州有关部门对车改前后财务开支进行比较发现,第一批车改单位公车开支比车改前下降32%,第二批车改单位下降30%,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

  可是,车改是个让人纠结的事情——就好像大家都不洗脸,你忽然拿毛巾抹了一把,问题反而出来了:有人说你鼻子没干净,有人说你耳朵还有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杭州车改”目前就陷入这样一种境地。

  杭州车改,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个中缘由恐怕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币化”模型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旦车改选择了这个模型,则意味着必然要接受更为严苛的监督,道理很简单,一旦货币化,操之不当或失当,则可能令公权成为“硬通货”;二者,杭州车改虽然有成效,但是光有这“3442万元”的成绩单还是不够的,如果离开一个“最多能节约多少”的前提,则抽象的节约数字并不具备太大的喜感——就如一个吃糖吃蛀了牙齿的孩子,说我已经很节制了,每天100颗糖而已,原来还是101颗呢——没有一个合理程度背景做比对,则很难论证改革成效的合理性与正义性;三是杭州车改迄今尚属“凤毛麟角”,在“农业执法车国庆跨国执法”等公车滥用传闻不断刺激民意底线的背景下,杭州车改事实地承载了难以承受的那部分公共期待。

  公车之弊路人皆知。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历17年。杭州车改“叫好不叫座”,说到底还是民众对混乱公务用车怨愤偏执化的结果。要纾解这个问题,不在于“个别探索”,唯一的办法还是“集体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