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不伦不类的外文缩略词该杜绝了
2011-10-18 22:27: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禹振华]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央视新闻频道的早间节目《朝闻天下》在报道近期淘宝商城遭卖家“围攻”新闻时,主播郑天亮将“B2C”读成“B二C”,引发网友围观。

  “B2C”为何不能念作“B二C”?据称,这是英文“Business to Consumer”的缩写,中文简称为“商对客”,电子商务中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网站,便被称为“B2C网站”。这里的“2”是英文“to”的混用,是英文口语常见的一种极不规范用法。

  从网上跟帖来看,即便是时尚一族的网友,也有很多人与郑天亮一样“孤陋寡闻”,不知道“B2C”应念为何物,更不用说普罗大众究竟有多少人知道“B2C”的真正含义。

  其实,别说是“B2C”这种极不规范的用法,很多似乎已能耳熟能详的外文缩略词,也并不是多数人就明白其意思。笔者所在媒体去年招聘编辑记者,考题中有“CPI”、“WTO”等的中文含义,学历至少是本科以上的考生,绝大多数没有全部答对。

  外文缩略词,特别是诸如“B2C”这类极不规范的缩略词,除了让人看不懂外,还容易让人误读,甚至成为调侃的对象。国产汽车品牌“BYD”,笔者听过的戏称就有“不用的”、“不宜的”、“白洋淀”等,咱们长沙人还调侃为“宝样的”。

  故弄玄虚的不中不洋,难免沦为不伦不类,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宁可把外文的不规范用法移植过来,也不愿意采取符合国人习惯的用法,说轻了故作高深,说重了那是混淆视听。让人搞不明白的是,“Coca-Cola”进入中国,都要换个中文名字“可口可乐”,我们的本土品牌,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何要起个洋名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外文缩略词的泛滥,实际上是对汉语纯洁的一种污染。“舶来品”出现时都简单地用外文缩略词代替,特别是人为地在商品名称上生造一些外文缩略词,搞“假洋鬼子”标签,势必会冲击汉语的规范体系。

  语言保护,在国际上都是通行的做法。英语允许“gongfu”、“doufu”等词进入,但不可能见到“功夫”、“豆腐”等词直接插入英文。汉语也并不排斥外来词,从葡萄、石榴到时尚、摩登等,汉语里的外来词有很多,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

  10月18日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伦不类的外文缩略词,与此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