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走基层 > 正文
【记者在基层】一个种梨大户的喜与思
2011-10-09 18:01:1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毛艺汉] [责编:蔡矜宜] 字体:【

  一个种梨大户的喜与思

  本报记者 贺威 通讯员 毛艺汉

  从涟源出发,一个小时的急弯陡坡盘山路,就到了有娄底“青藏高原”之称的涟源古塘乡。这里平均海拔628米,为了用好山里的荒地,2000年乡里就开始试种金秋梨,现在全乡23个村梨树面积已达4000多亩。

  9月21日,记者来到群山村肖家组采访,果农吴立国向记者道出了8年种梨的喜与思。

  肖家组的山顶上一栋老砖房就是吴立国临时的家,一辆娄底来的货车停在屋前的坪上,门口一大堆包着纸袋的梨正被帮工们打包、装箱,来拉货的彭春清也在其中。彭春清夫妇跟吴立国做了几年的生意,今天已经拉了两车梨,一车梨一万多斤,进价就一万多块钱。

  “呵呵,今年梨的销路好啊,几个大户来收,要几十万斤,把定金交给我,我不敢接,没那么多货啊!”吴立国的笑声中带着些遗憾。

  今年43岁的吴立国,8年前租了村里的荒山种梨树,现在量产的果树已经有了近3000棵,按一棵果树平均结果50斤来算,今年收十几万斤不成问题。

  成片的梨树林就在他家旁边的山坡上,现在是收尾季,只见一人高的果树上稀疏地挂着几个纸袋,袋子里的梨皮球般大小,金黄透亮,煞是好看。

  “一棵树一般产果多少年?”

  “这个梨树品种好,从怀化引进来的,据我们到怀化、安徽大面积种金秋梨的地方考察,树的挂果量随树龄增长还会增加。”吴立国说。

  “果商们都是找上门来的吗?”

  “现在基本上都是老客户上门收。头几年,我们请外面的老乡帮忙联系,要么一个地方拉一小车闯市场,好多人没见过这么大的梨,抢着要。去年一车拉到株洲,不到半个小时抢空了,场面乱得还有200多斤梨没收到钱。”吴立国告诉记者。

  谈话间,吴立国接了5个电话,都是要货的。下山的时候,又从新化来了位老板,准备用大货车来拖。这段时间,村里另外3户家门口也天天摆满了要货的车。

  在一棵树靠近地面的树干上,记者看到一圈十分明显的刮痕。“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好奇地问。

  “这是为了防梨树腐烂病,梨树发芽时刮病斑留的疤。这个病可不得了,今年村里有一户的梨树得了这个病,几万斤梨一个个长斑,果肉从里往外烂,损失惨重。我的树前年也得了这种病,梨全烂了。”谈起这个病,吴立国还心有余悸。

  “今年还遭了旱,我的梨至少减产了4万多斤。”吴立国指着一口刚砌好水泥的塘说,“虽然有口塘,有时候塘里都干得没水了。”

  “准备还扩大规模吗?”

  “想过,准备明年把旁边一座山也租下来。”吴立国指着屋后另一座长满杂树的山头说。

  “可以考虑把古塘的金秋梨注册一个商标。”记者给吴立国提了个建议。

  “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没人牵头。虽然乡里从找市场到科技帮扶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但是果农还是要自觉行动。我们设想成立一个果农合作社,把全乡的种梨农户拧成一股绳,用统一一个品牌,好统一谈价格,一起闯市场,大家共享防病治病的信息,这样可以把种植风险降到最低。”吴立国对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思路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