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专题 > 辛亥湖南 > 正文
【辛亥·湖南】一天攻下长沙城
2011-10-08 22:58:5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热心 王国宇]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城门打开了

  城下人喊道:“新军从北门入城了,你们不开门就只能被活捉。”

  城上的巡防营守卫以为是唬人的,可革命党人陈作新等骑着马来到了城墙上,指名要守城门的巡防营管带前来对话。

  占领军械局的彭友胜派出袁镇斌临时招募的一队民兵,杀向城头,夺了城墙上的大炮。

  新军中清早进城的采买们得知战友们正在攻城时,不约而同地从城内挤到城门来,准备夺门。

  城外大炮轰击在即,城内革命党首领在威胁压迫,城门口起义新军已逞强夺之势,内部士兵“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巡防营管带自知处境不妙,也就不再愿为清廷殉葬了。城门到底是怎么打开的?当事人和后来的记事者有多种表述,主要是:

  第一种是:“这样,巡防营被迫,方才开了小吴门城门。(见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第220页)”

  第二种是:“正相持不下,忽然城门打开了。原来新军中清早进城的采买,得到消息,都挤到城门边来了。工兵营的赖福春(大个子,力气大,外号‘赖草包’)等将城门锁打开,跑出来眉飞色舞地喊:‘城内晓得了,快进去!’(余韶《辛亥长沙光复的东鳞西爪》)。”

  第三种是:“然城门虽闭,而城上并无军队抵拒形势,乃遣一人自承平时夜间行人出入城门窦入,拔关启门,因亦入城……(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

  第四种是:“炮兵易文斌领队抵小吴门,门闭,举巨石撞之,洞入一人,门启,黄锳、黄翼球即用白布书汉字为旗,率队整行。(子虚子《湘事记》)”

  第五种是:“九月初一黎明……城门关闭了,攻城的喊话:‘汉人不打汉人,快开门!’守城的不答话,也不反问,彼此相视而笑,毫无敌意。城门虚掩着,人多一拥,一下子就挤开了(邓介松《辛亥革命在湖南所见》。”

  不管表述,事实是小吴门洞开,且并没有发生血战。。

  占领巡抚府

  巡抚衙门原址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宫。

  这里成为巡抚衙门系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两湖分藩”,湖南从湖广省分离出来,单独设省,巡抚衙门就设在这里。这个院子有东、西两座辕门。东辕门即今青少年宫大门处,为正门,门前两侧有一对高大的石狮,正中立一高达数丈的旗杆。西辕门在今中山亭对面。进入东辕门后,殿堂层层递进,共有房屋数百间。重重宫阁之后是花园。乾隆年间,巡抚蒋溥曾加以扩建,取名“又一村”。这是一座宏大的官署园林。

  1911年10月22日(农历辛亥年九月初一)下午3时许了,由小吴门、浏阳门进城的新军到巡衙门的东辕门,由北门进城的队伍也同时到达西辕门。整个衙门处于包围之中,革命党人的目标就是要从清廷代理人手中接过湖南的政权。

  新军并没有进入院内,而是与守卫巡抚衙门的巡防营士兵心照不宣地对峙着,双方都没有开枪。

  此时,与同盟会一起发难的立宪派的首领们,还是寄希望于巡抚余格诚能够站起来革命,便派出常治等四名代表进入衙门与余接洽。代表们对余说:“请抚台赞助革命。”

  余回答说:“我从不同你们为难,至于如何赞助革命,还得等我想一想。”

  这位清廷的封疆大吏,似乎对天下大势还有几份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人生结局的可能性作过各种预测,上任才3个多月,面对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他确实没有与革命者为难,也来不及与革命者为难,但各种应变措施都想到了。他当即让他的武巡捕拿出一块预备好的白布,亲笔书写了一个“汉”字,命手下人悬挂在抚署的旗杆上,并吩咐快预备点心,请四位代表用茶。

  不管此举是他的权宜之计还是脱身之计,但这表示他打出了白旗投降,表示放弃自己所掌握的湖南权力。挂出此旗,是他在湖南的最后一件公务。作完,他说是进内宅与老父商量一下。四位代表随即出衙门,来到“护国佑民”的牌楼前面,与包围巡抚衙门的人员相见。

  看到巡抚衙门挂了白布“汉”字旗,人们知道不必再动武了,于是欢声雷动,欢呼“革命成功了”,欢呼“湖南光复了”。

  专家点评

  新军走向反面

  王国宇

  与全国许多省份一样,新军是湖南反正的主力。

  清廷本来是把这支现代陆军作为江山的保障,没想到这支军队走向了反面,成了摧毁清王朝的先锋。

  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运动新军成功。运动新军,是一些有见识的革命党人的主张。这一改以前革命党人单打独斗的战法,也改变了把运动会党起义作为重点来酝酿革命的做法。于是,革命党人中有资格当官的人,就进去做军官;没有资格做军官的,就去做士兵;更有的做了兵运工作的专家。

  革命党人的见识不错,新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官兵,特别是兵目们读书、看报,他们懂得中国的屈辱历史,懂得清廷的腐败无能,懂得中国要救国图存、走向复兴必须先进行革命。于是他们就做了这场革命的先锋。

  (作者系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栏目顾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