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对“讹诈”老人,不应只有道德大棒
2011-09-20 22:04:5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堂吉伟德]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对“讹诈”老人,不应只有道德大棒

  堂吉伟德

  提要:老人们的改口,也许恰是出于对自我保护的需要。假如后果和风险都能被自身以外的力量所化解,他们也就没有必要“讹诈”

  见到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骑着电动车路过的刘女士便赶紧下车扶起了老人。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翻版“彭宇”,刘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然而,当老人被送往医院时,却改了口,称是刘女士撞了他。幸亏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9月19日《山东商报》)。

  类似的事情,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找出很多。8月28日,江苏如皋市大巴司机殷红彬驾车时发现一位摔倒老人后对其进行帮扶,老人也感谢他做了好事。随后,老人改口称被撞伤,最后大巴监控系统所拍摄录像,为救助者洗脱了冤屈。

  对于类似的事,公众的反应基本是气愤:一则老人如此做,无疑于“中山狼”故事再现,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名声;二则出于对道德保护的焦虑,被扶老人“诬陷”救助者,是对道德的伤害。

  按理说,被扶对象,大多是老弱病残,他们如此“讹人”显然是“自掘陷阱”。何以有些老人照踏不误,讹诈救助者?如果不仔细分析老人的心理状态,仅以道德大棒呵斥,并摆出一副道德维护者的架势,未免不智。

  老人改口,有没有不得已的隐情呢?从情理来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有人分析,老人之所以当着孩子面改口,其实是弱者的无奈。出于对病痛的恐惧,出于对高额医药费的担忧,出于对孩子责怪的害怕,老人们选择了最经济的“讹诈”,放任了自我道德的沉沦。

  老人们的改口,也许恰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才会变得狭隘而自私。假如一切因摔倒所能带来的后果和风险,都能被自身以外的力量所化解,他们就没有必要通过“讹诈”来寻一个“无因之主”。

  这么说,不是为不道德的行为开脱,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道德。保护道德离不开对老人的保护,我们与其谴责他们,不如多来关心他们——子女们能否对老人更加宽容,对他们的过错少一些抱怨?社会能否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以社会责任去唤醒沉睡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