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寒门难出贵子”是个危险信号
2011-08-31 23:53: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鹏]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刘鹏

  提要:高昂的教育成本、就业压力,已造成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随着大学陆续开学,调查发现今年农业类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也在下滑。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今年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10年来首次跌破3成(据8月30日《中华工商时报》)。

  “寒门出贵子”的历史与生活经验是否将要被改写?数据最具说服力:在北大,近年来,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3成落至1成;而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一线高校甚至农业类大学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农村学生放弃上大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明了。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对比清华大学17%的农村生源比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比例倒挂,甚至是一个极其危险社会发展信号。

  农村大学生生源锐减,从理论上、现实上、感情上都让人无法理解和接爱。中国向来有“寒门出贵子”、“自古成才多磨难”的教育与生活经验总结。然而,社会文明发展之后,“寒门”却逐渐被堵住,社会开始板结,阶层开始固化。

  上幼儿园拼有和无,农村孩子从起跑线上就被延迟出发;上小学拼教育资源,城里孩子的优势自不必言说;上中学拼重点,重点中学的亲城镇无疑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考大学拼能力,也拼资源占有、拼加分、拼自主招生、拼招生比例;上大学拼爹、拼财力;毕业找工作,又拼权力、拼裙带关系……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毕业的这一过程,无疑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社会板结、阶层固化的镜子。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虽然增多,但上好大学的机会少了,进而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也相对少了。

  农村大学生生源的偏少,无疑会让中国城乡发展出现人才结构的失衡。与“明天谁来种地”相对应,“未来谁来建设农村”也将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应对的问题。

  高昂的教育成本、就业压力,已造成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让“寒门出贵子”,无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从教育资源配置、权力约束与监督、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