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亚欧国家官员专家齐聚 助推湘水资源利用
2011-08-22 23:06:4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亚静 田甜] [责编:蔡矜宜] 字体:【

  为有源头“湘”水来

  ——“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落户湖南

  本报记者 陈亚静 田甜

  8月22日,“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众多亚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涉水技术专家齐聚一堂,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这是亚欧会议机制下成立的首家实质性合作机构,也是亚欧会议机制运行16年来在华设立的第一家常设科技合作研究机构。

  总理“牵线”:又一块金字招牌花落湖南

  时间的镜头拉回到2010年10月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

  当天,出席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的温家宝总理提出四点倡议,其中第一点就是——建立“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各成员国纷纷响应,该倡议随后被列为会议达成的重要成果。

  万里之外的湖南长沙,浩荡湘江逶迤北去。总理提出建议10个月后,中心在这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湖南又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为什么选择湖南?

  1999年,在京举行的亚欧科技部长会议首次发出了开展水资源领域合作的“水资源管理”联合倡议。

  2002年,首届“亚欧水资源管理研讨会”在长沙召开,通过了《亚欧会议水资源管理科技合作长沙宣言》。

  2005年,亚欧4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欧会议水资源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启动,我省作为项目核心成员,与各国建立了畅通的合作渠道。

  2009年,“亚欧水资源管理国际论坛”在长沙举行,通过了《长沙倡议》,主旨即是建立促进亚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效合作机制。

  选择的必然性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中逐渐廓清。

  参与协调中心筹建事宜的省科技厅副厅长贺修铭告诉记者,作为水资源大省,湖南境内江、河、湖泊等多种生态形式的水资源十分齐备,地表水径流量大,地下水资源充足,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达5341条。多年来,全省致力于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大力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治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一直为世界所瞩目。“特别是近年来‘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中心最终落户湖南放上了一颗重重的砝码。”

  湘水为媒:湖南推开一扇眺望世界的大门

  在外交部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的成立,树立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了我国在亚欧会议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了我国软实力和国际活动主导权。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但决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更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次,勇于担当的湖南再次走上世界舞台。

  我们显然有这样做的“底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是催生创新要素的沃土,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长期居全国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3年列中西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30%。

  湘水为媒,湖南雄厚的“创新土壤”,势必带给世界更多期待。基于此,中心将打造成亚欧两大洲水资源的技术研究组织协调中心、涉水政策与技术咨询中心、技术培训与交流中心、新产品研发与测试中心和成果展示与推广中心。

  中心的日常职责包括:为亚欧会议成员制订水资源合作研究和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咨询;组织开展水资源有效利用、水环境治理与有效控制、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涉水工程和研发项目进行融资;组织实施有关亚欧水资源科技合作计划;组织开展亚欧会议成员之间在水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的访问、考察及科技交流;开展涉水政策与技术咨询服务、新产品研发与测试、技术及产品转让与示范推广等。

  中心挂牌成立后,将整合在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水利水电科研所、省环科院、省林科院,以及各大高校的科研力量,筹建一系列实验室和科研、培训项目。

  辩证地看,不仅仅是亚欧各国选择了湖南,更是开放的湖南在实现“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大门。

  “对于湖南至少有4个方面的好处。”贺修铭掰着手指向记者说,中心落户湖南,一是凝聚和吸引人才,组织亚欧各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一流专家为我省所用,为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等大型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二是联合各国研究机构,通过大规模区域协作,有效提升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科研和技术应用水平。三是促进我省优势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尤其是推动小水电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四是促成更多国际组织活动在湘展开,提升湖南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我省对外开放事业。

  项目说话:踏踏实实做成几件大事

  “这不是一个流于务虚层面的机构,不是每年开几个‘神仙会’就算履行职责了,中心最大的特点是要把工作做实,在项目建设上,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踏踏实实做成几件大事。”贺修铭说。

  事实上,在成立仪式前,中心已经开始运转。通过其直接推动或参与衔接,一批水资源管理领域的项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去年2月,“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最佳可行性技术项目”实施,旨在解决因洞庭湖水量减少而加剧的湖泊富营养化趋势,解除对居民饮用水安全、渔业生产等带来的威胁,并由此获得意大利40万欧元援助。目前,已形成了水质监测报告、防治行动规划等,并在岳阳南湖率先建立了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去年9月,德国汉诺威水协与常德市正式达成合作,对该市江北城区环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进行整体设计,实现城区内水体和管网化排水系统有效优化,同时还将打造中心城区13公里亲水河岸公园。

  中国和日本合作在湘潭开展污染减排协同效应研究、亚欧多边合作开展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中国和挪威合作在湖南建立控制酸雨迁移模型、近期在长沙举行面向亚欧会议成员中发展中国家的“中小水电信息技术”国际培训班、中南大学与日本合作研发的工业废水回收技术已在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投入使用……

  这些项目都将引进亚欧各国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出水资源管理、利用的新工艺,形成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成果。无疑,湖南将是最直接的受益方。而以此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湖南自身的“转型”发展,更大的遐想空间则留给了亚欧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敢为人先是湖南人血液中流淌的天赋禀性,中心落户湖南,正是依托这源于浩荡湘水的创造活力,为亚欧乃至全世界的水资源研究、利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又一次,世界的目光注视着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