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马赛克”事件警示了什么
2011-08-21 23:58: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朝清]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提要:现实温床的肥沃,基于“先例”存在的惯性联想,“恶意的揣测”由此而生

  8月16日《焦点访谈》报道“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造假事件”,在采访民政部门领导时,采访对象的手腕却专门用马赛克遮住。对此,有网友在微博提出一连串问号:“遮住的到底是什么?名表?名首饰?这位领导手腕上有什么‘机密’?”敬一丹回应称是为了遮商标,并出示了带商标的原视频截图。

  真相出炉前,“口水”已四处纷飞;真相的及时公布,让 “马赛克”事件很快地落幕。所谓“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确实很有道理。然而,“马赛克”事件的警示作用却不容忽视:社会信任的链条已经逐渐断裂甚至脱节了,社会公信力近乎不堪一击。

  “马赛克”事件从八卦谈资发酵成公共议题,无疑与多种情绪蔓延撇不开关系,其形成也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固化印象”引发惯性思维作祟。不必讳言,虽然只是极少数,但无论是电视剧版的宋思明,还是现实版的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牌表、开名牌车,似乎成为官员的“固化印象”。在基于“先例”存在的惯性联想下,比较差异常常会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化的批判往往会替代设身处地的理解,感性的认知时时会代替理性的分析,“恶意的揣测”由此而生。

  “遮羞布”加剧了信息的误读。镜头下的马赛克,似乎在刻意地掩饰什么,在人为地回避什么。本是基于避开商标广告嫌疑的合理行为,却由于信息不透明,给了公众一个胡思乱想的空间,激发了网民的种种臆想和揣测。名表、名首饰……“马赛克”给了一个肆意发挥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信笔涂鸦,往里面填充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然而,若不是现实温床肥沃,“恶意的揣测”又何以如此“茁壮生长”?

  同时,“马赛克”事件也在警示我们:民众的心理伤痕,并不容易消除;信任链条的修复,也十分繁重。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实现信息公开化,增加社会透明度。只有减少公众“胡思乱想”的空间,信任裂缝才会逐渐弥合,社会的公信力才能得到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