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文化视点 > 正文
十年磨一剑 “汉语桥”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2011-08-12 23:32: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周静] 字体:【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张广权

  8月8日晚,第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在长沙落下帷幕,奥地利籍选手吴家齐从总决赛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总冠军。从7月16日开始,来自68个国家的118位参赛选手,在20多天的时间里,展示汉语魅力,体验中国文化,结下了深厚友谊。

  “十年磨一剑”。“汉语桥”比赛举办10年来,各国青年朋友相聚在“汉语桥”,“汉语桥”已成为各国青年展示汉语水平的重要舞台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成为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汉语桥”走过10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据2009年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4000万母语非汉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有100余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截至去年10月,全世界共建立起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学堂。中华文化越过国界,走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巨大魅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一项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性赛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举办10年来,吸引了70多个国家的10多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先后有800多名优秀选手来华参加决赛,超过1亿海内外观众收看了比赛。湖南省汉语语言传播基地办公室主任欧阳旭说,从2008年至今,“汉语桥”已连续在长沙举办四届,有455名优秀选手参加了比赛。10年来,随着影响力增加,参与比赛的选手越来越多,比起首届的几千人,第十届“汉语桥”比赛共有2.5万多人参加了预赛。

  十年“汉语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子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学习汉语的成功和喜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来自印度和埃及的两位参赛选手因参加第四届“汉语桥”比赛结缘,在中国相爱成家并有了孩子;苏丹的可可节省午餐费用只为买一本中文书学好汉语;美国的吴伟克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30年,他的多位学生成为了汉语桥比赛中的佼佼者……

  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7月25日,第十届“汉语桥”比赛第一场决赛开锣,围绕《发现城市·家》的主题,30名晋级的选手分别前往南京、北京、杭州、成都、昆明5个城市,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体验风土人情,并把各自的感受,在舞台上用脱口秀、情境演绎、音乐剧等多种方式呈现。

  从第九届比赛开始,文化体验成为“汉语桥”的一个亮点,也为选手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欧阳旭说,希望“汉语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一场盛会,也希望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借助“汉语桥”这样一个平台能更多地在世界舞台上听到中国的声音。

  中国5000年的独特文化内涵感染了不少外国友人。第九届“汉语桥”美国选手魏科说,“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先给别人敬茶让座,用双手递送名片,听到别人表扬的时候会很谦虚。中国人的礼貌、谦虚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我的思想中,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真正来到中国,才发现中国和我们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博大精深的中国、快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友好的中国……中国让人着迷。”已经去过中国10多个省份的瑞士选手瑞海莲已然是一个“中国通”,而她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汉学专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桥’已不单单是一场世界中文比赛,它已成为一场全世界热爱汉语和中华文化青年们的‘嘉年华’,它拉近了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年轻人的心灵,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

  “请叫我‘格老三’”

  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故事。8月8日下午,记者在省汉语语言传播基地碰到了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格兰特。“请叫我‘格老三’。”一见面,格兰特就笑着说。原来,格老三是他的中文名,“很多人一听名字就记住了我。”

  这个很有中国味儿的名字有一段故事。2009年他在北京做外教时,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前面老师的发言让学生开始昏昏欲睡,轮到他上台时,即兴唱了一段中国歌,“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被他逗笑了。从那以后,学生们开始叫他“格老三”。“我在家排行第二,但是不想别人说我‘二’,且在中国文化中,‘三生万物’,‘三’有很深的含义。”于是“格老三”就成了他的中文名。

  25岁的格老三,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法学在读博士生。他从2007年开始学汉语,只有4年的时间,便在今年的“汉语桥”比赛中进入12强。他本科读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当时他的老师经常向他强调中国的重要性,让他觉得如果会汉语,未来便可能拥有更多的机会,于是开始接触汉语。作为交换生,他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各学习过一个学期。他说,中国的留学生到了国外,主要和华人交朋友,而他到中国后,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认识了许多中国的朋友,对学习汉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坦言,以前中国给他的感觉很神秘、迷人,悠久的历史、炫目的中国功夫都让他觉得与西方迥异,来到中国后,发现与想象的不同,中国的年轻人与美国的年轻人一样喜欢音乐、运动和时尚的东西。7月来到长沙参加“汉语桥”比赛后,他注册了新浪微博,希望与更多的中国朋友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