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视点】
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四级巡查体系,组建896人的看护队伍对每个文物点进行守点保护——
织起一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网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7月的长沙,骄阳似火。
7月27日下午5时30分,记者跟随长沙市文物局文物巡护督察员熊杰柱和赵波,在望城区汉长沙国王陵区一个叫庙坡的地方,碰到专职巡护员张德明和瞿建军在此巡查。常年风吹日晒,两人面庞黝黑。虽然天气酷热,汉长沙国王陵区的4位巡护员,坚持每天到王陵区的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巡查两次。
像张德明、瞿建军这样的文物巡护员,长沙市共有896人。从2009年开始,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点四级巡查体系,通过守点文物保护员日查、乡镇文物联络员周查、区县文物巡护员月查、市级文物督察员抽查,及时掌握文物点动态信息,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7月26日至27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来到长沙对此进行了集中采访。
“每天围着王陵区转”
据熊杰柱介绍,汉长沙国王陵区共有4个专职巡护员,负责每天对王陵区的文物点进行巡查。张德明和瞿建军从2009年7月1日起成为专职巡护员,此后就“每天围着王陵区转”。“我们4个人分为4个巡护组,在24小时之内,要到每个文物点巡查两次,其中白天一次,晚上23时至凌晨5时之间一次。”张德明说,巡护组的4个人都是附近居民,一旦出现问题,4人可在10分钟内迅速集中。
在张德明随身携带的《望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点安全保护工作记录台账》里,记者看到他对每一天的巡护都做了认真记录,有谁来到文物点、文物点状况如何,均记录在案。台账中,出现最多的是“排查各点正常”。在方圆2平方公里的汉长沙王陵区,共分布有20多点。一些文物点远离公路,只能步行,最远的马坡山,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辛苦可想而知。张德明说,既然负责这片区域,就有责任保护好。
在天心区梅岭社区的南园小区,有一座修于1852年的陕西忠义官兵墓,是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小区在墓的周围,建设了一处集“古墓、古亭、古墙、古树”的居民休闲区。巡护员邓旋是社区的文化专干,他告诉记者,小区的居民对文物点有较强的保护意识,除了偶有垃圾,从未出现人为毁坏的情况。根据规定,该文物点巡护员的补助为每年2000元。“上半年的1000元已经发了。”邓旋说。
组建看护队伍896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长沙不可移动文物增至2608处。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说,“12·29”长沙古墓葬被盗案后,长沙市在全力侦破案件的同时,提出建立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确保文物安全。2009年9月,长沙市政府出台《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每处不可移动文物有专人守点,每年工作经费不低于4000元。根据该《办法》,2010年长沙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了不可移动文物专项安全管理经费1000万元,并在全市组建了不可移动文物看护队伍896人。
“处于公共地带的不可移动文物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也容易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出现安全隐患。”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表示,针对这一情况,长沙市建立了“市、县、乡镇、保护员”的四级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即相邻两级之间分别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行政首长为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责任到人、蹲点守护,织就一张行之有效的文物安全网络。
同时,实施文物安全四级巡查体系,通过守点文物保护员日查、乡镇文物联络员周查、区县文物巡护员月查、市级文物督查员抽查的交叉式巡查,及时掌握文物点动态信息。对一些重要文化遗产则采取重点巡查、层级盯防。熊杰柱说,对汉长沙国王陵、明吉藩王陵等重点区域,除区县、乡镇和守点巡护员的巡查外,市文物安全巡护督察员还进行一周一督查。
文物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896人的看护队伍,犹如文物部门的触角,伸到了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目前长沙市基本建立了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两年来实现文物安全无事故。
曹凛表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后,大量未定级别的新增不可移动文物,由于数量大、涉及面广、缺少专门机构管理而存在安全隐患,事实证明,末端守护对确保文物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4月,开福区文昌阁的文昌庙,在一场大雨中开始漏雨。社区巡护员发现后,立即向长沙市文物局的巡护督察员报告情况。因为信息反馈及时,文物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使文昌庙的损害降到了最低。
“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保护才能真正落实。社会普遍参与,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曹凛说,承担末端守护职责的896名文物安全保护员,真正体现了社会参与。社会大众的参与,文物保护由文物部门的“单打独斗”变为“全民作战”。2010年6月长沙五一广场地铁建设工地发现东汉简牍,即由现场的建设者通过电话及时报告而得以完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