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读者节引来“红书法”热潮
2011-06-26 23:30:4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范莉娜] [责编:蔡矜宜] 字体:【

   读者节引来“红书法”热潮

  —— 聚焦文萃报中老年书法大赛

  湖南日报记者 范莉娜

读者彭晖现场表演排刷书写的“独门功夫”,赢得一片叫好声。(图片由文萃报提供)

北京读者:贺祝安(72岁)。(图片由文萃报提供)

老党员张国灿(中)正在认真阅读贺卡。    白培生 摄

来稿信件堆积如山,报社抽调专人拆阅信件,并详细登记造册。(图片由文萃报提供)

  2011年的中国大地注定被红色所包围,因为时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歌会、红色影视剧、红色旅游等纪念活动不断推出,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深情祝福。正在举行的“新奥燃气杯”第二届文萃报读者节的大型活动项目“通程电器杯中老年书法大赛”,掀起了一股“红书法”的热潮--数千份来自全国各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的书法作品被寄送到文萃报社编辑部,不管是即兴创作的诗词,还是书写伟人的作品,每幅作品都饱含了对党的真情。这次书法大赛,成为这个红色夏季文萃报与读者互动的一道独特风景。

  3000多幅作品雪片般飞来,编辑部一片繁忙

  自4月份刊出征稿启事以来,大赛已经陆续收到3000多幅参赛作品,其中亲自将作品送到报社编辑部的读者就有200余人,创下了省内报刊举办读者活动地域跨度广、行业跨度宽的指标新高--从首都北京到广州、深圳,从西部新疆、重庆到东部上海、江苏,只要是《文萃报》发行所及的地方,都有大量热情参与的读者;从退休高干到普通工人、农民,还有军人、老师、学生等,都拿出了饱含心血的参赛作品。广大读者的参赛热情让大赛组委会始料未及,不得不一再延长截稿时间并增加刊登版面。

  这次书法大赛启动后,文萃报编辑部变得格外忙碌和热闹。刚开始,编辑部只安排了一个人专门处理参赛作品,后来由于参赛作品越来越多,编辑部的信件堆积如山,人手非常紧张,只得向办公室求援,从增加1人到最后不得不增加4人来专门负责拆阅信件,并详细登记、造册。文萃报系总编辑李梁宁有时“客串”起了拆检信件的工作,现场拍板选定用稿。

  七旬老人不顾舟车劳顿亲自带着书法作品找到文萃报编辑部;孙儿孙女搀扶八旬爷爷奶奶来报社当场挥毫泼墨……这样的镜头在文萃报编辑部几乎每天可见。这些读者都是多年订阅《文萃报》的老读者,大多年事已高,他们的到来,既带来了对党的一份真爱,也带来了对《文萃报》的诸多真情。编辑们热情地接待他们,端茶倒水,虚心地听取他们对大赛和办报的意见、建议。老读者们感慨地说,到文萃报就像回到了家一般温暖。

  79岁的张慕诚老人是长沙市司法局退休干部,曾4次来报社送稿。老人非常看重这次比赛,虽然是个学习书法的新手,但他很用心地练习,急切地盼望着自己的作品刊登出来。报社副总编辑程金美接待了他,被他的真情深深感动,于是替老人向总编辑李梁宁“说情”,希望能为老人开个特例。张慕诚老人对编辑们热情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赞不绝口。

  “这是比荣誉证书更值得珍藏的荣誉”

  用刷油漆用的排刷写书法,您见过吗?此次书法大赛中就有这样的参赛者,他就是68岁的彭晖老人,他还把创作现场搬到了报社编辑部。彭晖是安化县人,退休后在长沙的儿子家里偶尔住上一段时间,儿子家里没有订《文萃报》,彭晖便坚持每期在报刊亭买《文萃报》看,他很庆幸自己因此没有错过这次书法大赛。彭晖多年练习书法,并独创了一套用排刷书写的技艺,为了展示他的这套“独门功夫”,彭老带上刷子和纸墨来到报社,现场创作了一个“鹤”字,赢得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彭老说:“‘鹤’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我祝愿党的事业永远吉祥顺利,也希望《文萃报》越办越好!”像彭老这样亲自到报社现场表演的读者还有许多,他们满怀激情地融合到这次活动中来。

  沅陵县老年大学书法班的30多名学员是此次书法大赛声势最浩大的参赛队伍,因为他们是组团参赛的。62岁的杨长金是书法班的老师,在《文萃报》看到书法大赛征稿启事当天,他就在班上宣布了这个消息,激发了学员们练习书法的热情。全班同学比以往更积极地上课、交流、练习。在学习与竞争的氛围中,大家拿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赛。截至目前,这个班先后有几名学员的作品已经见报。他们把报纸珍藏起来,十分骄傲地说:“这是比荣誉证书更值得珍藏的荣誉。”

  “这是我对党的生日送上的一份真诚礼物”

  当余礼康老人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到文萃报编辑部时,他的脚步有些沉重,脸色也显得格外苍白,原来他是刚从湘雅附二医院的病床上下来的。73岁的余老是邵东县退休农村教师,突发重病后被送到长沙治疗,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家人将准备参赛的书法作品带在身边。病情稍有好转后,一直惦记着投稿参赛的余老迫不及待地来到报社,将作品亲自交到编辑手中。编辑说:“您身体不好,其实把作品寄过来就行了。”余老很认真地回答:“我要亲自送来,这不是一幅简单的书法作品,这是我对党的生日送上的一份真诚礼物;我读了这么多年的《文萃报》,心中有了‘文萃’情结,趁这个机会正好亲眼看看这个报社,和编辑们见个面,也算满足了自己一个心愿。”老人之言,让编辑们感动万分。

  罗忠文是来自临湘市的一位农民工,目前正在长沙地铁2号线的工地上奋战着,那天,他从工地上下班后揣着作品赶到报社,脸上的泥土和汗水都没来得及擦拭。“我非常喜欢看《文萃报》,喜欢其丰富的内容。《文萃报》是我劳累之余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我更喜欢她的民生视角,始终关注我们这些弱势群体,如近期刊登的农民工讨薪的图片新闻及农民工养老的话题,都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东西。”他说为了参加《文萃报》这次举办的书法大赛,特意买来纸笔,但由于工期紧张,练习时间不够,自己写得并不好,也没想过要得奖,只想借此机会代表农民工这个群体对党的生日表示祝福,也对文萃报多年关注农民工表达一点感激之情。

  年过七旬的北京读者贺祝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一名退休军官,生于湖南攸县的他已离乡数十年,《文萃报》成了他与故乡间的情感纽带,“从创刊起就开始订了,这么多年来,看文萃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成为一种习惯。身边的许多战友和朋友都喜欢看《文萃报》,家乡的报纸办得这么好让我们感到骄傲。”老人在邮寄参赛作品时还写了一封这样热情洋溢的信,文字朴实感人,就如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叙述着那份浓浓的深情。其实,很多外省的读者都像贺老一样,虽然不能亲自来到报社,但心向往之,他们用信件或电话表达对文萃的感情,其言其情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