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警惕,13种电信诈骗行为
2011-05-05 22:44:5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李茁]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本报记者 刘文韬 李茁

  一些不法分子采用银行卡消费诈骗、电话欠费诈骗、中奖诈骗等多种作案手法和手段,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令人民群众防不胜防,造成财产损失。5月5日,记者通过采访公安部门,将电信诈骗犯罪常用的13种主要作案手法和手段公布,以便读者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电话欠费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告知其话机欠费,然后谎称该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可能被他人冒用申报办理了欠费话机,并声称要帮助联系报案。再由一名自称公安局的男子接听电话,称事主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接着,让事主将银行存款转移至其指定的所谓安全账号进行保管。

  【案例警示】

  2009年5月19日下午,家住深圳市福田区的老俞,在家里的固定电话接到一个“欠费通知”电话。电话中,一名自称电信服务人员的人告诉老俞他家电话欠费人民币3000多元,无法使用,经过查询,事主身份资料泄露,需要立即报警。紧接着,又有电话打入他家,告知他被卷入一宗经济案件,涉嫌洗钱犯罪。随后,一名自称银行工作人员又打来电话告诉老俞,为安全起见,要求其将银行存款转账至保密账号。老俞便将150多万元人民币现金转入对方账号。当晚7时许,老俞发觉被骗,立即报案。

  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最终铲除了这一境内外勾结专业电话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其中10人为境外分子,诈骗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2500万元。

  ● 银行卡消费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如用户有疑问,可致电查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转接服务。如用户回电,则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逐步将手机用户引入“转账陷阱”。

  【案例警示】

  2010年4月11日,家住长沙市雨花亭附近的杨女士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称其银行卡刚刚在某百货商场刷卡消费5968元,并提供了相关的咨询电话。杨女士旋即按对方提供的电话回复,一名自称“某公安局金融犯罪调查科工作人员”的人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要杨女士到银行ATM机上将卡内的款项,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以便“保护”。结果,当杨女士按要求转账后,方发现上当。

  ● 网络中奖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制作虚假网页,通过向事主发中奖短信,谎称事主中奖,诱骗事主登录虚假网页,从而进一步使事主进入圈套。

  【案例警示】

  2010年11月14日,永兴县居民陈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您的手机号码经抽奖,已成为我台《星光大道》栏目组场外幸运观众,获得笔记本电脑一部,请访问http://www.cctv3n-xgdd.net查收!兑换码:9990。陈某根据短信内容登录了短信里所提供的网址,但网上提示要领取奖金和笔记本电脑,则必须先交1680元“安全运输抵押金”。 陈某为慎重起见,向永兴公安经侦人员反映了该情况,经民警查实这是典型的短信、网络诈骗信息

  ● 冒充领导诈骗

  【诈骗陷阱】

  冒充某系统或单位主要领导,通过短信或直接拨打下级单位领导电话,编造各种事由,诱骗事主钱财。

  【案例警示】

  2005年6月26日上午,来自湖北的犯罪嫌疑人石某、张某查找到H省某学校校长的手机号码。当日10时许,张某便以H省教育厅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名义给该校长打电话,讲省教育厅领导有事找。12时许,自称省教育厅领导的石某又给这位校长打电话,说在北京开会时碰到某某有5套纪念邮票要推销,每套3.8万元,共需19万元,请学校解决。该学校领导接到电话后信以为真,竟同意按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汇款。

  ● 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陷阱】

  此类诈骗俗称“猜猜我是谁”,即冒充事主外地朋友通过电话先与事主联系,谎称次日要去事主所在城市看望事主,但第二天通过电话谎称自己在途中出车祸或嫖娼被抓需要用钱,但自己随身所带钱财不够,从而诱骗事主邮汇钱款。

  【案例警示】

  2008年底,广东籍犯罪嫌疑人吴某和王某随机挑选手机号码,然后打电话联络,用纯正的广东话说“猜猜我是谁”。因为口音特征明显,很容易骗得接电话人的信任说出可冒充人物的姓名,于是,顺水推舟,冒充该人假装联络感情。第二天,他们再给该号码打电话,谎称自己因为嫖娼被抓,需要罚金,请求帮助。由于前一天已取得信任,被欺骗的人很容易就会上当。采取这种手段,他们共使5名群众上当受骗,获得钱财86万余元。

  ●退还汽车购置税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车主资料后,以向车主发送手机短信或拨打电话的方式,谎称税务局要退还其购买汽车时的税款,让车主速与财政局某主任联系。若车主拨打电话与该主任联系时,对方便让其从银行ATM机上利用转账操作获取退税费用,由于有的受害人对转账操作不熟悉,往往落入犯罪分子所设的圈套,将自己银行卡中的钱转入到不法分子的账户内。

  【案例警示】

  2009年5月,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居民刘某接到一个持南方口音女子打来的电话,其自称是财政部金融管理中心的,然后说出了刘某的所有个人信息,取得信任。该女子称可以退5%的购车税,并告之如何操作才能取得退税。刘某按照对方的要求进入了转账程序,并输入了对方给的一个“核对密码”,而这个所谓的密码实际上是对方的账号。结果,刘某银行卡内的9861元全部被打入了对方的账号。

  ●中奖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往往以公司庆典或新产品促销抽奖为由,通过拨打电话或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受害人中了大奖,一旦回复,便称兑奖必须另外交纳所得税或者手续费等各种费用,否则不予兑奖,利用受害人的贪利心理,通过电话指引受害人将所谓的中奖需要的各种名目的手续费或个人所得税汇款至其提供的账户。

  【案例警示】

  2010年6月,青浦警方成功破获一个冒充电视购物公司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团伙,涉案金额3万余元。经审讯,自2009年12月起,该团伙冒充“橡果国际”等正规电视购物公司员工,打电话给“客户”,以虚构“中得价值万元以上的名牌手表、手机等大奖”或“电视购物积分回馈”为诱饵,诱使“客户”交付“3.98%的税费”、“成本价”。一旦有“客户”上当,则由“老板”联系快递公司利用货到付款方式,以远低于承诺价值的假冒伪劣手表、手机等物品,骗取钱款。

  ●销售廉价违法物品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向受害人发送出售二手汽车或防身武器等虚假信息,待被害人拨打联系电话想要购买时,以必须交定金、托运费等费用为名义,要求向其提供的账号汇款。

  【案例警示】

  2008年7月,广州市民谭某收到一条有关“香港华×电子贸易(广州)有限公司”销售手机窃听器材的信息。于是,谭某拨打了短信中的联系电话,电话中的“黄经理”称购买需先汇一半的钱,剩下的钱送货后再支付。经过讨价还价,谭某以2600元的价格与“黄经理”达成交易,先汇了1300元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下。但此后谭某迟迟收不到货,对方手机均处关机状态。

  ●编造事故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掌握了被骗目标的家庭成员信息后,首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致使被骗人亲属手机关机,利用被骗人亲属手机关机期间,以医生或警察名义,向被骗人或其家人打电话,谎称其亲属生病或车祸住院抢救,甚至谎称遭到绑架,骗其汇钱到指定账户实施诈骗。

  【案例警示】

  2010年5月26日,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陈大爷接到一名自称是其孙子老师的电话,称他的孙子在外被车撞了,现在人民医院抢救,需要尽快汇款。老人一听就吓坏了,也没核实,立即到银行向对方提供的账号内汇款人民币8000元。后经核实被骗。

  ●ATM取款机告示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事先损坏ATM取款机,并在ATM取款机旁张贴虚假的提示信息,待受害人在取款时出现不退卡等不法分子故意制造的ATM取款机故障时,如受害人与不法分子提供的虚假银行客服电话联系,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的犯罪分子便以保证受害人资金安全为由,通过电话指引受害人将自己银行账户上的资金转入其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上。

  【案例警示】

  2009年4月的一天晚上,涟源籍犯罪嫌疑人曾惠彬在娄底市一台ATM机上,用胶水贴住出钱口,贴上貌似银行客服电话的“ATM机安全操作提示”。当日,不明真相的徐某在该取款机操作失败后,按“提示”的内容进行操作,结果卡上的420元钱“成功”转入曾惠彬的指定账户。

  ●发布汇款账户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直接存到某银行账号”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

  【案例警示】

  2010年2月20日,长沙市民刘先生收到一条短信“请把钱直接存到某银行账号”。由于当时他正与外地的厂家协商进货之事,正打算汇款,结果未经核实便将3万多元货款汇出,以致上当受骗。

  ●身份信息被冒用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假冒公安民警拨打受害人电话,称其涉嫌“洗黑钱”或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待受害人辩解后,犯罪分子便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人冒用,银行存款有被人冒取的危险,以保证受害人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受害人将银行账户上的资金转入犯罪分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

  【案例警示】

  2011年3月29日上午,长沙市民林萍(化名)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长沙某派出所民警的电话,称林银行账户“涉嫌犯罪”。林因缺乏警惕,遂多次将银行资金共457万元转入对方指定帐户,事后发现被骗。

  ●QQ诈骗

  【诈骗陷阱】

  不法分子首先截取QQ用户视频,再通过挂马程序盗取用户QQ,然后向该QQ好友群诈骗。

  【案例警示】

  2010年8月29日下午,湘潭网民陈某与原在红旗商贸城上班的同事“钟某”在网上QQ聊天时,“钟某”提出自己因没开通网银,要陈某帮自己在淘宝上买张游戏卡,届时再还现金。陈某便在网上直接支付了1100元。然而,第二天下午,陈某收到钟某的短信,告之自己的QQ号被盗,如果有人让她帮忙买游戏卡,千万别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