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文艺批评是创作的“镜子”
2011-04-21 00:55: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丹] [责编:周静] 字体:【

  人们常说,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有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与当前文艺创作的十分活跃相比,文艺批评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由于种种原因,文艺批评的地位和作用被轻视和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而文艺批评本身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甚至不健康的现象,也为人们所诟病,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讲真话。

  面对日益繁荣、日趋多元化甚至有点乱花迷眼的艺术世界和文化市场,从批评界很少能听到真切有力的批评,尤其是缺少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具有远见卓识的批评。有的批评家屈从于金钱势力和人情面子,不管作品质量如何,一味吹捧,“把评论写在顶戴花翎下的有之,写在红包上的亦有之”。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甘愿当“托儿”和“吹鼓手”,以致批评家变成了文坛的“掮客”和文化市场的“经纪”。

  蔡武同志在今年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谈到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关系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批评正是艺术创作的一面镜子。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辨析思想、甄别美丑、树立标准、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为艺术创作的发展繁荣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基础(《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开展积极的、健康的文艺批评,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说真话,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重塑文艺批评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把文艺批评当成创作的“镜子”,这个比喻是恰当的。早在18世纪,德国思想家、剧作家莱辛就强调要善于从批评中学习,通过“艺术的镜子”来加强自己的“眼力”。他认为,一切批评的声音,“不论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左的还是右的,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比冷淡的景仰有价值得多(《汉堡剧评》)”。19世纪中叶,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也说过:真正的批评“应当像镜子一般使作者的优点和缺点呈现出来,指示他正确的道路,又向读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逆来顺受的人》)”。这些大师的话,集中地印证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那句名言:“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文艺批评既然是创作的“镜子”,批评家就要有思想家兼艺术家的敏锐而又犀利的洞察力和鉴别力,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勇于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审美理想,对作品的是非曲直、高下优劣作出深入透彻、鞭辟入里的判断和评价。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不会像钝刀子割肉,半天割不出血来。正如一位作家说的,好的批评家“还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能从艺术创作的青萍之末看到艺术的风起、风向和风潮”,对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倾向、审美思潮和文化消费时尚进行宏观的、全面的、有预见性的研究和评论,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对艺术创作生产、传播和和消费的引领作用。

  文艺批评既然是创作的“镜子”,批评家就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潜心地阅读作品,认真地研究作品,一切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深入地探索和准确地揭示作品的内涵和魅力。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力求“知人论世”,“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真正做到“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既不“棒杀”,也不“捧杀”。这样,批评家才有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诤友和良师。

  文艺批评既然是创作的“镜子”,批评家就要有尽可能开阔的视野,有包容各种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观点的博大胸怀,遵照“双百”方针来审视、辨析、评论文艺创作和学术领域内的种种争议。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独创精神。既敢于“剪除恶草”,更要悉心地“灌溉佳花——佳花的苗”,为新的文艺和文艺新人的成长鼓与呼。批评的大忌是闭目塞听,单凭个人好恶来评价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刘勰说得好:“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文心雕龙·知音》)。”批评家只有保持开放的眼光和求实的态度,他的批评才能像天平那样准确,镜子那样明亮。

  总之,文艺批评既然是一门科学,就理当实事求是,必须提倡说真话。文学大师巴金说过:“大家都说真话,国家才有希望。”作家要说真话,批评家更要说真话。你不是要为人民代言,为真理而战斗么?那么,你就得不屈势,不媚俗,不为金钱物欲和人情所惑,而坚持坦露心声,秉笔直书——说真话。“真话未必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真话。”今天人民大众所最欢迎的,正是那些坦荡无私、艺术良心有如明镜一般晶莹透彻的批评家。

  时代呼唤有理想、有操守、有胆识,独立潮头而又敢说真话的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