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晚清名将刘光才珍瓷记
2011-03-21 01:48:0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隽平] [责编:周静] 字体:【

  曹隽平

  笔者日前赴新宁崀山参加一个会议,夜访新宁籍收藏家陈湘舟。陈先生自言只有小学文化,受父亲影响,收藏20余年,酷爱收藏瓷器和文房用品,家藏多有精品。其收藏的一件晚清御窑督陶官唐基桐四方棕瓶,存世不上3件。另收藏晚清重臣刘坤一、刘长佑、翟国彦等历史名人匾额数块,尤其是同治皇帝御赐晚清广东水师提督新宁籍翟国彦父母和祖父母的五色一品诰命圣旨匾,材质为整板楠木,五色圣旨匾存世罕见,殊为珍贵。

  陈先生将历年所藏菁华一一取出给我欣赏,内有落款“华轩自识”的全品浅绛彩帽筒和水盂各一对,品相完好,画面精美,令我为之一振。

  新宁一地,自晚清江忠源后,人才辈出,先后产生了20多位二品以上官员,其中最著名者有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云贵总督刘长佑,以及江南提督刘光才,均为出身湘军的重要将领。

  刘光才,字华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生于新宁白马田乡,出身贫苦,青年时以帮工、捕鱼为生。

  1857年,刘光才随江忠源之弟江忠义从军,在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地与太平军作战,被保荐为参将,赏戴花翎。光绪年间,刘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松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刘光才统兵数十年,历大小数百战,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义和团中有功。在其负责海防期间,多次率部抵抗外国侵略军队,为保卫中国海防作出了较大贡献。他还参加过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至陕西。时任大同镇统制的刘光才奉旨由江宁率部取道山东、河北,急返山西加强防务。在井陉,修筑关卡、长墙、炮台,开挖地洞地营,埋设地雷,迎击西犯的侵略军,共打死打伤法、德侵略军1800多名,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清政府在白石岭上树“刘光才抗法碑”,以志纪念。

  宣统三年(1911年)秋,刘光才告老还乡,先后为家乡做过不少公益事业。刘光才于1918年2月22日病逝,享年78岁,葬于今崀山紫霞峒景区内。2003年,其墓被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幼未读书,从军后才识字,位居高官后,在幕僚影响下,好学不倦,且嗜好收藏文物。在九江镇任总兵期间,景德镇在其防区内,其时正逢浅绛彩瓷兴盛之际。刘光才结识了很多御窑画师,如任焕章、蒋锡臣、方延辉、汪友棠等。刘告老还乡时曾带回大批浅绛彩瓷器,多为名家手笔,现尚有部分藏于新宁县文管所。

  刘光才字华轩,陈湘舟所藏的这对“华轩自识”帽筒,即出自刘光才后裔家中。帽筒高29厘米,口径宽12.4厘米,品相完好,胎釉精良。画面为传统的“三段式”构图,层次分明,设色淡雅,远山近水,茅屋低垂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渔人舟子,神情怡然横亘于微风江波之上,颇有物我两忘之境。款以隶书题写,分别为:“欸乃一声山水绿”和“ 红树青山好放船”,时间是“庚寅冬月”,距今恰好120年。此对帽筒看画工似为浅绛彩大名家任焕章所作。帽筒,俗称“官帽筒”,创制于嘉庆年间,是清代官员在上朝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在同治、光绪年间颇为流行。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被民间广泛接受。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

  陈先生另藏有两只水洗,落款亦为“华轩自识”。水洗呈方形,中有圆孔,外方内圆,暗合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水洗边长6.6厘米,高6.21厘米,小巧可爱,可握于掌中把玩,堪称文房精品。四周除绘山水舟人,还有山石花鸟,皆为常见题材,其中一只水盂上绘一缩头而立的鹭鸶鸟,神形毕肖,极有情趣。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间,由于文人画家参与景德镇瓷器绘制而兴盛,他们将诗、书、画艺术表现在瓷器上,创造出了瓷画的全新面貌,提高了瓷器品位,近些年逐渐成为收藏家的新宠,价格逐年攀升。浅绛彩瓷上落有从一品大员名款极其罕见,而陈先生恰恰收藏了刘光才的两对珍瓷,一经在浅绛彩网上亮相,即令无数藏家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