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建设"幸福中国" 杜绝社会不公
2011-03-16 23:49: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禹振华]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幸福要像花儿一样

  禹振华

  两会期间,“幸福”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民生”因此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GDP如此被幸福狠狠地撞了一次腰,大家都在关注如何提高幸福指数,这对国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幸福是一种感觉,温家宝总理将这种感觉形象地归纳为“四心”——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何将“四心”感觉放大,融入每个国民的生活,考量着政府的智慧,有赖于国民心态的调整。

  现阶段,国民的不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弱势心态”正在蔓延。不断增加的GDP,各种传媒对少数富翁的报道,甚至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和奢侈品宣传,都会促使我们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美好愿景。可当现实远不如理想那么美妙时,内心期待与现实焦灼就会发生碰撞,将自己归入“弱势群体”。“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心态与幸福之间有着辩证关系。

  “财富蛋糕”分配不均。一个时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没有同步。再加上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期依靠投资而不是消费、依靠外需而不是内需拉动。重重社会矛盾,归结到一个症结,就是中国经济这块日益做大的蛋糕,还没能完全妥善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蛋糕的分配,让国民最广泛地共同分享改革成果。这已经开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经济平稳健康地运行和发展。

  “社会不公”客观存在。“仇富”、“厌世”等消极思想的出现,社会不公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一些地方,暗箱操作成为特权者游戏,时不时出现在公众眼前的“量身定做”式招聘,就最为典型。这些并不多见的现象,经过民众“心理哈哈镜”放大后,造成很多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既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国民的幸福感,也成为不良“社会心态”的诱因。

  所以,幸福议题满天在飞,但关键还要让幸福全部落地,化为国民的切身感受。对幸福的热切期盼,必须化为冷静思考和沉稳追求。

  建设“幸福中国”,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要同步,改善民生要锲而不舍,杜绝社会不公要雷厉风行,还要警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幸福起来”,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正在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华丽转身”。我们还要努力,我们还要奋勇向前。

  幸福只有落地了,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有了国民的舒心、安心、放心和信心,也就有了国家更加繁荣富强、社会更加公正和谐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