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湘西民俗文化需要痴迷者守护
2011-03-10 00:15:1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惠芳 郭嘉佳] [责编:蔡矜宜] 字体:【

  *文化视点*湘西民俗文化需要痴迷者守护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通讯员 郭嘉佳

  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

  3月初,记者采访了湘西民俗文化爱好者武吉海。武吉海认为,湘西民俗文化需要痴迷者守护。

  湘西民俗文化保留得比较完好,

  有“真家伙”

  问:您曾在湘西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对湘西很熟悉。您认为湘西民俗文化为何保留得比较完好?

  答:相比之下,湘西民俗文化在中西部民族地区算保留得比较完好的。之所以保留得比较完好,首先归功于党一贯实行的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

  此外,我想原因还有这么几条。

  一是湘西的土家族苗族相对聚居。

  湘西土家族有近120万人,苗族有近90万人。历史上聚居在山寨村落的居多,散居、杂居的相对少一些。聚居的社会环境,比较容易保存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貌。

  二是湘西历史上未遭毁灭性的战乱。

  湘西历史上,发生过乾嘉苗民起义,民国初年川军入湘攻打乾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拉锯战和反围剿,但多为冷兵器和轻火器作战,对城镇和大的村寨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日本人入侵只打到常德桃源和邵阳洞口,飞机扔炸弹只扔到泸溪县城,所以湘西的古街区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而其他地方的很多精品毁于战火。

  三是有一批民俗文化传人和爱好者持之以恒的守护、整理、传播。

  民国时期,苗族文化学者石启贵先生收集整理写作《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后,伍新福先生撰写《中国苗族通史》,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先生撰写《从边城走向世界》,彭勃、彭继宽先生搜集整理《摆手歌》、《哭嫁歌》,刘路平先生等编著《湘西文化揭秘》,龙文玉先生创办"中国苗族博物馆",龙颂江先生牵头拍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还有凤凰纸扎大师聂方俊,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舞传人彭英威,州民族歌舞团胡明珠、麻晓玲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家,吉首大学和州、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研究推介。正是他们殚精竭虑地投入,维系了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波澜壮阔和生生不息。

  我在湘西工作时,曾就此分别向原贵州省长、全国人大民委主任王朝文,原贵州省委副书记吴向必请教过,他们都是苗族老领导。他们认为,湘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古风犹存,不少项目保留了原创,有经得起看的“真家伙”。

  湘西民俗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厚重,品质不凡

  问:您能谈一下湘西民俗文化的特色吗?

  答:湘西民俗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厚重,品质不凡。它经久耐磨,有“嚼头”。湘西的同志自豪地说"湘西民俗文化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概括得非常好。当然它的内涵还不止这些,它经得起文人骚客的品评和挖掘。

  湘西民俗文化特色从大的方面看,它至少体现在3点。

  一是它保留了古朴的少数民族风俗。

  湘西苗族自称“果雄”,相传是蚩尤和“三苗”后裔。湘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先民来自古代巴人。土家族苗族的服饰、婚嫁、宗教祭祀、民间舞蹈、歌谣、武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代代口耳相传,在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二是这块热土孕育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凤凰古城被新西兰作家路易丝·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我去过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古城,这两座古城都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山西的晋商文化和云南纳西族文化特色,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相比之下,从名人效应来看,凤凰更为突出些。

  凤凰这个几千人的历史古镇,明清、民国以来出了总兵以上将官59位。比较出名的有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抗英名将郑国鸿。一代国画大师陈衡恪的祖父陈宝桢在凤凰做过沅辰永靖兵备道道台,如今故居还在。

  相邻的吉首,出过抗击八国联军壮烈殉国的天津塘沽总兵罗荣光、清朝陕甘总督、收复台湾的杨岳斌。永顺县出过新中国第一任轻工部长李烛尘,中纪委书记李昌……

  湘西这块地方,地灵人杰,是一本很值得人去品位,去深思的大书。

  三是它留下的古迹比较多,文化方面有可观性,或者说有“看头”。

  2002年,我陪著名导演谢晋重返“芙蓉镇”。谢晋受到当地群众的盛大欢迎,他在欢迎集会上感慨地说:“一晃16年过去了,看来当年我拍《芙蓉镇》选王村选对了,艺术作品要老百姓认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谢晋告诉我,当年拍《芙蓉镇》选点,他从湘中、湘南一路选过来,到王村镇看了后拍案叫绝,决定“就选这里”。因为1986年王村的青石板街、木吊脚楼、民国初年的天主教堂、溪洲铜柱、民居马头墙上的毛主席语录都保留完好,这里能找到文革时期的场景和感觉。

  后来拍民俗,我先后两次去过永顺的双凤村。这里是当年潘光旦教授搞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地方。如今,保留着完整的土家吊脚楼、摆手堂。上年纪的人还讲地道土家语。逢节庆开展摆手舞、毛古斯舞等民俗文化活动,男女老少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像王村这样的古镇,湘西还有浦市、乾州、里耶;像双凤这样的古村落,湘西还有永顺的老司城、龙山的靛房、坡脚、凤凰的叭咕、禾库苗寨等等。

  保护湘西民俗文化,

  价值大得很

  问:保护湘西民俗文化有何价值?

  答:价值大得很呢。

  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

  当年凤凰烟厂关停时,州里在凤凰开会,专门与县里领导商讨二次创业搞什么。当时我们与县里商量凤凰二次创业就搞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今后凤凰靠旅游业吃饭发工资。当时,有的同志对这一转型方向持怀疑态度,认为不大可能。后来通过县里同志努力,省、州同志帮忙,采取维修古旧民居和古城墙,整治古城环境,修复南方长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引进战略投资者叶文智等多种举措打开了局面。

  凤凰历届县委、县政府,包括吴光海、吴官林等一批同志和后来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注重保护凤凰民俗文化和古建筑,为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资源依托。湘西州的老领导齐寿良、石邦智、宁生、杨正午、吴运昌、郑培民、石玉珍和后来的石昌禄、向世林等同志都为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今天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可以说,文化搞好了,确实能变“钱”,能变“大钱”。

  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按鲁迅先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推论,对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对推介湖南也是大有益处的。

  应多从历史文化积淀方面

  宣传湘西

  问:宣传推介湘西民俗文化,从什么入手效果更好些?

  答:还是传播面广的电影、电视剧来得快。许多人认识湘西是从《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影视作品开始的。但有的作品宣传“土匪文化”多了点,对湘西有点误读。据说,最近湖南卫视准备筹划拍摄陈渠珍先生所著的《艽野尘梦》。这个题材很精彩,如拍得好,应该是有市场的。今后,应多从历史文化积淀方面宣传湘西。

  其次是,大公司的旅游广告宣传和策划的大活动影响比较大。凤凰古城公司叶文智先生策划旅游营销有大手笔,他搞的南方长城世界围棋巅峰对决大赛、谭盾音乐会、凤凰古城全国摄影大奖赛都很有创意。他策划的凤凰古城广告词“为了你,这座古城等了千年”,韵味十足。

  再就是,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作用也比较明显。宋祖英就是从湘西民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湘西民族歌舞团排演的《扎花女》等剧目在北京演出场场爆满,多获好评。像中央美院教授黄永玉先生、明长城专家罗德文教授等为宣传推介湘西出过大力。

  湘西民俗文化需要

  痴迷者守护

  问:您在推介湘西民俗文化方面可以作哪些工作?

  答:我这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可以作点宣传推动工作。今后想继续拍摄能对解读湘西民俗文化有点帮助的作品。

  问:你认为湘西民俗文化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守护?

  答:需要对这方面有兴趣,有社会责任感,能专注投入的痴迷者。这些人不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具有独特视觉和前瞻性眼光,他们守得住清苦和寂寞,他们舍得在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方面下大功夫,并不在乎世俗对他们的一时评价。这些人也许是“文化疯子”,但他们做出来的事往往是不朽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