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向生活汲取养料
2011-03-01 20:37:01 [作者:杨丹] [责编:周静] 字体:【

     本报记者 杨丹
     歌剧《江姐》凝聚了编剧阎肃,以及3位曲作者羊鸣、姜春阳、金砂的心血。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老艺术家阎肃和羊鸣。悠悠几十载过去了,两人对于那激情的创作过程仍然是记忆犹新。
     难忘感动    

     阎肃和羊鸣分别是空政歌舞团的一级编剧和一级作曲,文职将军。在采访中,两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感动。
     80高龄的阎肃回忆道:“如果说我笔下的江姐这个形象感人,还不如说是江竹筠的事迹感人。在采访时,那些老战友们讲起她的事迹,个个都是声泪俱下。江姐岁数并不大,但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为什么呢?因为她为人处事成熟果断,在牢中关心照顾同志,身受酷刑坚贞不屈,让人们敬佩和尊重。”就是有了这份感动,加上阎肃在四川生活过多年,他仅用18天就完成了剧本初稿。
     羊鸣虽也有70多岁,但谈到40多年前《江姐》的创作,依然是激情澎湃。电话那头的他对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滔滔不绝。他说:“在创作生涯中最使我感动的,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参加了《江姐》的创作。”
     两次创作

     与阎肃相比,羊鸣与姜春阳、金砂创作音乐,可费了很大力气,经过了两次创作。
     羊鸣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几乎把四川一带的音乐全搜集来了,并且以这些音乐为素材,创作了《江姐》的音乐,大家觉得挺满意的。可是,领导听后却一个音符都不要,全盘否定:“不行,推翻重写!”虽然这一挫折对他们打击不小,但他们还是立马踏上了新的采风征程。
     考虑到要让全国各地的听众在欣赏时,能引起共鸣。因此,他们扩大了音乐搜集范围,几乎把江南所有的剧种都看遍了,还到了上海、江苏一带体验生活。羊鸣说:“你仔细听这部歌剧,可以发现其中有上海的滩簧、苏州的评弹等音乐成分在内。”
     《江姐》从1962年开始酝酿创作,到1964年正式公演。2年多的时间,词曲作者一直在做精心打磨。没有对江姐信仰的深刻认同和理解,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面向生活

     阎肃和羊鸣都因《江姐》而成名。可两人的精彩作品绝不限于此。
     从艺60多年以来,阎肃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歌曲《长城长》、《雾里看花》、《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是文艺界的常青树。羊鸣同样不乏优秀之作,有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报答》、《兵哥哥》以及歌剧音乐《忆娘》等。
     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的秘决是什么?两位艺术家都认为向生活汲取养料是至关重要的。
     阎肃说:“你必须深入火热的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你对生活一点都不了解,一点都不热爱,那是写不出好词来的。必须深入生活,必须有真情实感。”
     羊鸣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为了搜集各种民歌,他经常下乡采风,至今还能唱几百首民歌。创作《江姐》后,由于过度投入,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可即使如此,病情一稳定,他又闲不住了。尤其是三进西藏采风,差点就把命给搭上了。
     鼓励创新

     自《江姐》诞生以来,全国有数百个剧团曾经上演过该剧,还被数十个地方剧种改编移植,剧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更是风行全国,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对于各种改编,两位老艺术家又持何种态度呢?
     羊鸣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江姐》的表演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不同时代的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两人认为湖南省歌舞剧院改排的交响歌剧《江姐》,既是一种尊重历史、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是一次充分调动舞台力量的演出。他们祝贺该剧获得更大的成功。